分课时教学设计
《10.2.3平行线的判断方法1》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其他课?
教学内容分析
《10.2.3平行线的判断方法1》是沪科版七年级下册第10章《相交线、平行线与平移》的第二节第三课时的内容。教材以“三线八角”模型为基础,通过实验操作(如用三角板和直尺移动角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同位角相等”与“两直线平行”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从直观感知过渡到逻辑推理。该内容不仅为后续内错角、同旁内角判定方法的学习提供范式,更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学习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掌握平行线定义、同位角概念及角的度量方法,但对“同位角相等”与“两直线平行”之间的因果关系缺乏系统认知。学生能够通过直观操作(如移动三角板观察角的位置)初步感知判定方法,但在从实验现象抽象出几何结论时,常忽略“同位角”的对应关系或“相等关系”的判定依据,导致推理过程不完整。
教学目标
1.理解“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能运用其判断两直线是否平行,并规范书写推理过程。
2.能用尺规作图:过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3.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分析、逻辑推理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和几何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并能用几何语言规范表述推理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实验操作中抽象出“同位角相等”与“两直线平行”的因果关系,突破从直观感知到逻辑推理的思维瓶颈。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新知导入
教师活动1:
平行公理: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如果a∥b,c∥b,那么a∥c.
平行线的画法
(1)落:把三角板的斜边与已知直线重合
(2)靠:用直尺紧靠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
(3)推:沿直尺平移三角板,使原来和直线l重合的一边经过点P
(4)画:沿三角板的这条边画直线l?,所画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学生活动1:
认真思考,举手回答问题
活动意图说明:复习导入有利于衔接新旧知识,提高学习效率。通过旧知识引入新的知识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环节二:探究新知
教师活动2:
探究: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
观察:如右图,在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时,三角板紧靠着直尺移动,这时∠1与∠2相等,所画直线l与l平行.
如图(1),在画平行线时,如三角板移动过程中没紧靠直尺(这时∠2>∠1),所画直线l与l平行吗?
如图(2),如果∠2<∠1,所画直线l与l平行吗?
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模拟三角板移动过程中没紧靠直尺的情况,你所画的直线会与直线l平行吗?小组结合小组成员所作图形进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归纳】
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地说,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几何语言
∵∠1=∠2
∴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利用同位角相等来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
首先要找出这对同位角是哪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
再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推导出这两条直线平行.
学生活动2:
认真观察,探究平行线的判断方法1
认真听讲
合作交流,探究平行线的判断方法1
认真听讲,理解平行线的判断方法1
认真听讲,规范书写
认真听讲,了解利用同位角相等来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发现“同位角相等”与“两直线平行”之间的逻辑联系,从直观感知过渡到逻辑推理。
环节三:例题精讲
教师活动3:
例1已知:直线????和点??,点??在直线????外,求作:直线????,使直线????∥????.
分析: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将作平行线的问题转化为作角相等的问题.因此,过点C作一条直线与AB相交(作截线),然后作一对同位角相等即可.
作法1.如图,过点C作直线EF交AB于点F.
2.以点C为顶点,CE为边,在EF的右侧作∠ECD=∠EFB.
3.作直线CD.
直线CD就是所求作的直线.
学生活动3:
学生认真思考,独立完成习题
学生认真听讲
活动意图说明:让学生通过具体例题的教学理解和巩固数学基础知识,把数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理论的用途和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标。
环节四:课堂总结
教师活动4:
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
1.直线的位置关系:
(1)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平行.
(2)同平行于第三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角的大小关系: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学生活动4:
学生跟随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梳理
活动意图说明:对课堂教学进行归纳梳理,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总结规律。
板书设计
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