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人教版历史中职中国历史全一册:第一章 第三、四节 教案(表格式).doc
文件大小:21.5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6-04
总字数:约3.24千字
文档摘要

课题

第三节先秦时期的科学技术

第四节先秦时期的哲学和教育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节

目的要求

了解先秦时期我国在科技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内容分析(重点、难点)

重点:1.我国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天文历法和金属技术

2.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百家争鸣

难点:1.诸子思想理论,尤其哲学观点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文字的演变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已经学习中华文明象征之一的文字演变历史和中华文明始祖黄帝的传说。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中华文明勃兴时期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讲授新课

第三节科学技术

一.我国早期历法和天文、数学成就

1.历法:夏历和殷历

相传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就有了历法。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根据北斗七星斗柄旋转的规律,确定一年为12个月,还出现了历书:《夏时》和《夏小正》。

殷历在夏历的基础上,已趋于完备。它以月亮之圆缺一次为一月,有闰月和大小月之分,大月30天,小月29天;以太阳温凉寒暑的演变为一年。

战国时期人们测出一年24个节气,以便安排农业生产,这是历法上的重大成就。

2.天文:天象观测和天文著作

看资料推断

资料一:夏朝的某一天,天突然黑下来,百姓吓得四处躲藏,官吏乘做马车没命的狂奔

世界上最早的一次日食记录。

资料二:“(周)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

据你猜测,这是什么现象呢?“天再旦”是何意?中国学者借助本世纪最后一次实地观测机会,破解“天再旦”之谜,将中国历史的准确纪年上推至公元前899年4月21日.说明我国古代丰富的天象记录是宝贵的科学资料。

春秋时的鲁国天文学家有许多关于恒星的观测记录,还观测到37次日食的现象。最可贵的是公元前613,鲁国天文学家观测到一颗彗星扫过北斗。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

战国时期,齐国的甘德和魏国的石申记录了121颗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古的恒星表。

3.数学:勾股定理和九九乘法口诀

《周髀算经》成书于西汉时期,是我国最古的一部科技著作。书中记载了西周初年周公和著名数学家商高关于直角三角形性质的对话,提到了勾股定理的内容。

春秋时期,数学更有发展,出现了现今通行的“九九乘法口诀”

总结:恩格斯说过:天文学只有藉助于数学才能发展。天文历法要准确、可靠,必须建立在数学的精确测量、计算基础之上。

二.医药学的发展

医药学是在古代先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中医和用草药治病。

原始社会,神农尝百草—商朝,针灸—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四诊法—战国的《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

三.金属冶炼技术和工艺

青铜器:

夏朝时,青铜农具普遍使用

商朝的青铜器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司母戊鼎

西周春秋时期,品种繁多,应用普遍。莲鹤方壶。

三星堆出土的商朝文物、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

冶炼技术的发展:

西周时出现铁器

春秋后期,发明了生铁铸造技术,铁器得到广泛使用。

春秋战国之交,铸铁柔化技术,比欧美早两千年。铁器的使用,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

以上史实证明,中华民族在先秦时代就取得了多项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具有伟大的创造力。

第四节哲学和教育

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称霸争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这一社会现实付诸于意识形态领域,使得这一时期又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

一.著名的古代哲学家老子。

老子生平: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人。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道家创始人

政治主张:进步性,赋税太多,社会不均

消极性,“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回到古代氏族社会,认为社会达“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才是理想境地。反映了春秋大变革时代没落阶级的无奈和消极情绪。

哲学思想、朴素的辨证法: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反相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而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讨论“塞翁失马”的故事

二.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三岁丧父,幼年生活贫困。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和乘田(放牧牛羊)这样的小官。由于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三十岁后便开始开办私学,广收门徒,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卓有政绩。后先后任小司空,大司寇。54岁时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