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语解释核心技巧与实例
1.拆词法(分解语素,逐字释义)
技巧:将词语拆分为单个字,分别解释后组合成词义。
课本实例:
撺掇(《社戏》):
“撺”指怂恿、鼓动,“掇”指促使,组合为“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斡旋(《灯笼》):
“斡”意为旋转、运转,“旋”指调解,合起来表示“调解争端”。
羁绊(《安塞腰鼓》):
“羁”指马笼头,“绊”指束缚,引申为“束缚、牵制”。
2.语境推断法(结合上下文理解)
技巧:通过词语所在句子的语境(如情感、动作、场景)推断含义。
课本实例:
冗杂(《安塞腰鼓》):
原文“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一股劲!”中,“冗杂”与“束缚”“闭塞”并列,指“繁杂琐碎,不简洁”。
龟裂(《一滴水经过丽江》):
文中“有些水变成了蒸汽,需要更大的力量才能重新凝聚”,“龟裂”形容土地因干燥而裂开许多缝子,体现干旱场景。
斡旋(《灯笼》):
结合“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斡旋”在此指“调解人际关系或事务”。
3.近义词替换法(用熟悉词语解释)
技巧:找近义词或短语替换,注意细微差别。
课本实例:
俨然(《桃花源记》):
近义词“好像、仿佛”,文中指“桃花源的景象好像真实的美好世界”。
晦暗(《安塞腰鼓》):
近义词“昏暗、模糊”,文中形容“鼓声使天地间的色彩变得暗淡”。
戛然而止(《安塞腰鼓》):
近义词“突然停止”,强调声音或动作的abruptend(突然终止)。
4.反义词对比法(通过相反义推导)
技巧:通过反义词理解词义,注意否定后的含义。
课本实例:
参差不齐(《社戏》):
反义词“整齐划一”,指“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不整齐”。
销声匿迹(《大自然的语言》):
反义词“抛头露面”,意为“不再公开讲话、露面,隐藏起来”。
闭塞(《安塞腰鼓》):
反义词“开放、畅通”,文中指“思想或环境封闭,不与外界交流”。
5.比喻/引申义法(联系修辞或象征)
技巧:分析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或象征义。
课本实例:
羁绊(《安塞腰鼓》):
原指“马笼头和缰绳”,比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
褶皱(《恐龙无处不有》):
原指“皱纹”,地质学术语中指“岩层的波状弯曲”。
踊跃(《社戏》):
原指“跳跃”,文中引申为“积极主动、争先恐后”。
二、课本重点词语分类梳理(附解释)
1.民俗文化类
行辈(《社戏》):辈分。
棹船(《社戏》):划船(“棹”为船桨,此处作动词)。
糜子(《回延安》):一种农作物,子实可做黄米。
斡旋(《灯笼》):调解,周旋于各方之间解决冲突。
2.自然与科学类
龟裂(《一滴水经过丽江》):土地因干燥而裂开许多缝子。
褶皱(《恐龙无处不有》):岩层受挤压形成的波状弯曲。
缄默(《大雁归来》):闭口不说话,保持沉默。
3.情感与动作类
撺掇(《社戏》):从旁鼓动人做某事(多指怂恿他人做不好的事)。
羁绊(《安塞腰鼓》):束缚,牵制(如“挣脱羁绊”)。
戛然而止(《安塞腰鼓》):声音突然终止(强调结束得干脆)。
4.文言词汇类(课内迁移)
俨然(《桃花源记》):整齐的样子;好像,仿佛。
阡陌(《桃花源记》):田间小路(“阡”指南北方向,“陌”指东西方向)。
诣(《小石潭记》):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如“诣太守”)。
三、期末复习建议
分类整理将词语按“课文主题”(如民俗、自然、情感)或“词性”(动词、形容词)分类,集中记忆。
结合语境复习时不孤立背词义,而是回归课本原句,通过句子理解词语的具体用法。
对比辨析易混淆词(如“斡旋”vs“调节”、“羁绊”vs“束缚”)要对比差异,强化记忆。
真题练习用历年期末卷或中考题中的词语解释题自测,查漏补缺。
练习版:
一、课本题目(10题)
1.《社戏》
词语撺掇
出处“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
解释从旁鼓动人做某事。(拆词法:“撺”指怂恿,“掇”指促使)
2.《安塞腰鼓》
词语羁绊
出处“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解释束缚,牵制。(比喻法:原指马笼头和缰绳,引申为束缚人的东西)
3.《灯笼》
词语斡旋
出处“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非原句,示例语境)
解释调解,周旋于各方之间解决冲突。(语境法:结合“灯笼”的文化背景,指人际间的调解)
4.《大自然的语言》
词语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