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11页
试卷第=page22页,共=sectionpages1111页
专题10作文(解析版)
2025年北京市中考作文考查新趋势思维导图
2025北京市中考作文考查
2025北京市中考作文考查新趋势
【二模新速递】
【1-2025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写作
25.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河水奔涌时裹挟泥沙,在静谧处沉淀出沃土;树木生长时历经风雨,在年轮里沉淀出坚韧;我们在磨砺中沉淀力量,终将绽放光芒。
请以“沉淀的力量”为题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答案】例文:
沉淀的力量
深冬的清晨,我蹲在画室窗台前,看雪花落在冻裂的花盆上。调色盘里的钛白颜料结了层薄冰,像极了去年夏天那场总也画不好的海浪。
去年七月,我第一次参加水彩考级。老师让我临摹一幅《惊涛骇浪》,钴蓝与群青在画布上搅成混沌的漩涡,无论如何都画不出浪花迸裂的层次感。我反复叠色,纸面上的颜料越堆越厚,却始终像团模糊的墨团。“画画不是堆砌色彩,要学会让笔触沉淀。”老师用纸巾轻轻吸去我画布上的积水,钴蓝在吸水纸上洇开,竟晕出了深海的深邃。那天傍晚,我抱着画具穿过荷塘,看见蜻蜓点水时荡开的涟漪,忽然明白:真正的力量,从来不是急于表达,而是厚积薄发的沉淀。
十月末的一个雨夜,我终于完成了那幅《惊涛骇浪》。当笔尖触到纸面时,颜料不再是生硬的堆砌,而是像退潮的海水般自然流淌。我先用水色铺出灰蓝的海面,趁湿点入几笔橙红,那是暴风雨中若隐若现的航灯。待第一层颜色干透,我用扇形笔蘸着白颜料,以极轻的力度扫出浪花的边缘,白色在蓝色的底色上微微泛出珍珠母的光泽,仿佛浪尖上跳动的月光。
交卷那天,画室的玻璃上爬满了水雾。我看见自己的画被挂在评审墙上,旁边是一幅用厚涂技法完成的《海浪》,笔触激烈如火山喷发,却少了几分波光粼粼的层次感。评审老师在我的画上停留良久,用红笔圈出浪尖与航灯交界处的那抹橙:“这处色彩的沉淀,让画面有了呼吸感。”
如今,窗台上的积雪已经融化,花盆里冒出了嫩绿色的新芽。我在新的画布上调出初春湖水的青绿色,忽然想起去年冬天那盆冻裂的绿萝——原以为它已经枯死,没想到开春时竟从断茎处抽出了新叶。原来生命的力量,就藏在那些看似沉寂的时光里,像深海的暗流,像地层下的岩浆,在日复一日的沉淀中,积蓄着破土而出的勇气。
画室的风铃忽然响起,带来一丝春的气息。我知道,所有看似缓慢的生长,都是时光埋下的伏笔。就像此刻笔下的颜料,正在纸面上静静晕染,终有一天会成为照亮世界的星光。
【解析】
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1.审题立意。题目“沉淀的力量”以自然现象为喻,引导我们思考成长中积累与转化的过程。审题时需抓住三个关键点:一是“沉淀”的本质——在时间中积累、过滤杂质,留下精华;二是“力量”的体现——沉淀后形成的坚韧、智慧或价值;三是“我们”的关联——如何将这一过程映射到个人成长。立意上,可从三个层次展开:首先,沉淀是主动的自我锤炼,如学习中的反复练习、挫折后的反思;其次,沉淀需要时间与耐心,如同河沙淤积成沃土,非一日之功;最后,沉淀的终极意义在于厚积薄发,如破茧成蝶的蜕变。避免空谈“积累”,需结合具体场景(如技能提升、心态成熟)体现“力量”的爆发。初中生可联系生活实际,如攻克难题、体育训练或艺术打磨,强调“沉淀”前后的对比,突出“静默中的成长”。
2.选材构思。选材上,可从个人经历、自然启示或历史人物切入。若写记叙文,可选取自己练习书法(或乐器、运动)的经历:初期急躁导致笔画歪斜,老师以“磨墨如病夫”告诫,后学会静心临帖,最终在比赛中展现沉稳笔力,体现“沉淀”对心性与技艺的双重塑造。若写议论文,可分论点展开:①沉淀是去芜存菁的过程(如王羲之洗墨成池,剔除浮华才得《兰亭序》);②沉淀需要耐住寂寞(如邓稼先隐姓埋名研制核武,在时间中积蓄国力);③沉淀的力量终将突破临界点(如荷花定律,最后一日绽放源于前29天的扎根)。自然类素材可选用毛竹——前四年仅长3厘米,实则根系蔓延百米,第五年骤长20米,类比“看不见的沉淀”。初中生语言宜朴实,用细节增强代入感,如描写书法时“手腕悬空的酸麻”与“宣纸上的墨痕渐匀”,结尾点题:“那些看似停滞的日子,原是大地深处的扎根。”
此题解析
此题解析思维导图
26.在鲍尔吉·原野的笔下,蜘蛛和苔藓用书信的形式,从不同视角倾诉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与思考。初中三年,你对校园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有着深厚的情感。毕业在即,回顾校园生活,你想对谁倾诉心声,或想让谁对你说说心里话?
请将“_______给________的信”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封信,书写经历,表达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