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分写作——考前必须掌握的4大技巧
核心素养
三年高考作文真题
备考策略
语言建构
与运用
2024年:
新课标I卷:答案与问题
核心考查点:①思辨能力;②科技生活;③创新思维
新课标II卷:抵达未知之境
核心考查点:①创新意识;②读写结合;③思维发展
2023年:
新课标I卷:故事是有力量的
核心考查点:①文化自信;②家国情怀;③思维发展
新课标II卷:青少年的个人空间
核心考查点:①关注生活;②青春成长;③思维能力
2022年:
新课标I卷:本手、妙手、俗手
核心考查点:①文化传统;②学习成长;③辩证思维
新课标II卷:选择、创造、未来
核心考查点:①青年立场;②责任担当;③创新创造
1.强化立意训练。多角度的立意要学会“对”中选“优”。由于作文材料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容易做到“审题无对错”,但“立意有高下”。看问题,要辩证思维,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向。
2.关注教材主题。教材28个单元中的22个话题(除活动单元)涉及青春价值、劳动意义、生命诗意、学习之道等。近几年高考写作主题多样,但都落实了“教考结合”的命题特点。
3.重视高阶思辨能力的培养。思辨具有一定的高低之分,而其中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方法的可行性与问题解决的具体可操作性。所以高考写作思辨能力的培养,要往问题解决的深层次思辨方向了解与写作相关的思维方法有哪些,并且有针对性地强化思维训练。如我们可以将马克思主义中的“联系”的唯物辩证思维方式灵活地运用到写作中,让主题更加丰富、深入。
4.注意写作训练的系列化。以思辨能力为内涵点,阶段性地训练学生进行思辨性作文以及思辨性相关试题的训练;在练习实用文体时,也可融入思辨内涵,把文体形式与思辨内涵结合起来,这样既可在不同实用文体的训练中提升思辨能力,又可用实用文体的写作提高运用思辨能力解决真实问题的意识。
技巧1审准题,让作文零失误
高考真题再现
(2024·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思路指导
第一步审材料(审准材料,找准切入点)
材料两部分
常见现象
在科技发展应用的背景下“遇事不决问搜索”
引导问题
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试题多角度
①问题的“多与少”
②问题的“浅与深”
③问题的“得与失”……
第二步审任务(明确任务要求,确定写作中心)
1.情境任务。材料以问句作结,结合引导语“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可知,本题并不局限于要求考生就问题本身回答“是”与“否”,而重在考生的“联想和思考”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这句话,聚焦于在科技发展应用的背景下“遇事不决问搜索”这一人人皆知且时时为之的常见现象;而“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则把话题导入“答案与问题”这一对核心概念。材料的具体背景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作文要合乎这个具体情境,有“①互联网的普及”“②人工智能的应用”“③二者合起来”这三个制约路向。
2.思维任务。本题具有较强的思辨性,考生可以思考的维度很多。题目立足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品质的培养,考生可以就某个论题加以充分论证对某个现象进行深度揭示,甚至也可以从更为乐观积极的角度去畅想未来科技的发展。
3.对象任务。“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中,“我们”“我”“路人”都可以。
4.文体任务。本作文试题既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也有超越时代的普遍性,自然也需要结合材料指向,从对具体现象的讨论中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而不是如一般备考那样正反两方面都说或是面面俱到,实际上却没有令人信服的见解。也可以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的经验,择取一个现象、一个故事、一段经历写成记叙文,表达贴近自己生活的切实感受。若有考生能写出富有想象力的科幻小品,如假想“如果所有问题都有了答案,人类会怎样”等,也在立意的范围之内。
第三步抓关键(紧扣关键,确保能拿创新分)
1.紧扣“答案和问题”关键词写。
紧扣材料中互联网、AI背景,针对“答案和问题”这一关键词组织文章。前一个问题是“得到答案”,倾向于知识性、技术性问题,比如数字统计的答案。后一个问题是“新问题”,比如麻烦、困惑、疑难、矛盾等,或者对人类生存的威胁、道德的颠覆、创新能力的僵化、信息来源固化等人的能力难以应对的问题。两个概念要辨析清楚。离开材料,将背景扩大或抽象化,去论述与具体情境关联较远的问题,比如科技发展、新生力量、创新、奋进等,不联系具体问题,视为偏题、离题。
2.问题、情况、原因的思辨是关键。
题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