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上海春考作文写作指导与升格示例:在劳动改变的大地里看到自己.docx
文件大小:20.42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6-03
总字数:约4.12千字
文档摘要

2025上海春考作文写作指导与升格示例:在劳动改变的大地里看到自己

题目呈现

我们的劳动使大地改变了模样,在大地的模样里我们看到了自己。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上海高考作文向来极富辩证性,因此审题立意至关重要。审题是确保文章“扣题”的基石,是写作过程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容易出现对材料作单一回答,以简单的肯定、否定来应对复杂的提问;或偏离材料,讨论与材料不相关的问题,缺乏聚焦问题、精准思考的能力;或替换材料中的概念,与材料若即若离。这其实是因为学生没有精准把握材料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对象,这样就使得审题立意上不够准确,最终使得写作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可见,精准识别材料中两个的概念,并且能够对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逐层地分析,是提升议论文写作水平的关键。

审题分析

进行思辨性写作,需要对材料中的核心概念之间的矛盾判断进行辨析。我们按照“确定两个核心概念—形成两个矛盾的判断—分析两个矛盾各自成立的条件和原因—综合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路径展开构思。

第一,先找到两个关键词语。

第二,找到两个词语之后,形成两个貌似矛盾的判断,然后分析两个判断各自成立的原因。

第三,分析两个判断各自成立的原因之后,给出辩证思考的结论。

最后的结论不是倾向于其中的某一个判断,但有自己的价值取舍。

回到这则作文材料,如何确定两个核心概念呢?材料看似有三个概念——我们、劳动、大地,但细分析两句话:

第一句:我们的劳动改变了大地的模样。

第二句:在大地的模样里我们看到了自己。

第一句里面的“模样”其实就是第二句“大地的模样”,由此,我们可以确定材料的两个核心概念是“我们”(S)与“看到自己”(P)。

接着形成两个看似矛盾的判断:

S是P:我们在自己的劳动改变的大地的模样里看到了自己

S不是P:我们在自己的劳动改变的大地的模样里并不能看到自己

然后对两个矛盾的判断进行分析,分析各自成立的条件和原因。

为什么我们在自己的劳动改变的大地的模样里看到了自己?(为什么S是P)

(1)劳动成果是个人努力的直接体现。我们的劳动改变了大地,播种、耕耘,大地长出了庄稼、果实,空旷的大地在劳动之后是金黄的稻谷、麦穗,这凝结了劳动者的精神、心血、汗水。我们从大地丰收的模样里看到了自己付出的一切努力和梦想。

(2)劳动不仅仅是体力和脑力的付出,更是自我认知和成长的过程。在劳动中,我们不断面对挑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当我们看到劳动成果时,其实是在看到自己成长的轨迹。劳动成果不仅是外在的改变,更是内在成长的体现。

(3)劳动成果往往承载着我们的情感和精神投入。当我们投入情感和热情去完成一项工作时,成果中自然会留下我们的“影子”。比如一个工匠在制作一件手工艺品时,会将自己的耐心、专注和热爱融入其中。当这件工艺品完成时,它不仅仅是一个物品,更是工匠情感和精神的寄托。

为什么我们在自己的劳动改变的大地的模样里并不能看到自己?(为什么S不是P)

(1)劳动成果太大,个人的贡献往往会被整体的成果所掩盖。比如建成的高铁是无数工程师、工人和技术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作为一名工程师,负责设计其中一段轨道的弯道弧度。等高铁建成后,我们看到的是飞驰的列车和壮观的铁路线,很难从中单独找到自己设计的那一个弯道。

(2)劳动和成果之间存在时间差,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能会忘记当初的努力,或者成果本身也会发生变化。比如作家创作一部小说可能花了几年时间构思、修改。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想法也会随着时间和经历而改变。等小说最终出版,读者看到的是一部完整的作品。作家自己可能已经很难完全回忆起当初写作时的每一个细节,甚至小说在读者眼中也会因为不同的解读而呈现出多种意义。这种时间的跨度和变化,使得作家很难在最终的作品中完整地看到自己最初的努力。

(3)一些人的劳动是为了微薄的工资,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这样的劳动是一种丧失自主意识,不完全自由的异化劳动。甚至会沦为工具机器一般的物化劳动。这样无法在大地的模样里、无法在劳动中看到真实的自己。

(4)现代社会,劳动分工极其细化,每个人都是庞大社会机器的一个细小的零部件,我们很可能无法从改造过的现实世界里,看到自己的劳动痕迹,而劳动过程本身的周而复始、单调乏味,也在戕害着劳动者的身体和心理,就此来说,我们不能看到自己。

(5)有些人不在乎大地究竟改变成什么模样,目光只盯住这种改变带来的实际利益,眼睛已经布满了金黄色,不想也不愿看到自己。

最后综合形成自己的观点:

劳动是人类突破自然限制的关键力量,在劳动中,我们改变大地的模样,也在这一过程中看见自我。二者看似矛盾,实则相互促进。在这劳动与大地的交响中,我们领悟到人类的伟大之处,更懂得要永远怀揣着对劳动的热爱,创造更多美好的可能。以尊重的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