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上海宝山区2025高三二模作文导写及范文:只有非常不幸的人才有怜悯别人的权利?.docx
文件大小:19.34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6-03
总字数:约3.49千字
文档摘要

上海宝山区2025高三二模作文导写及范文:只有非常不幸的人才有怜悯别人的权利?

题目呈现

怜悯是人的天性,但是也有人说:“只有非常不幸的人才能有怜悯别人的权利。”

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怜悯”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

材料由两部分构成:“怜悯是人的天性”,“只有非常不幸的人才能有怜悯别人的权利”。“怜悯是人的天性”强调怜悯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是人类共有的道德情感,体现了对他人痛苦的同情和关怀。“只有非常不幸的人才有怜悯别人的权利”强调只有那些经历过重大不幸的人才有资格去怜悯他人,因为他们通过自身的痛苦更能理解他人的痛苦。材料的两部分之间存在一种看似矛盾的关系,这也是需要我们展开思考和探讨的内容。

厘清材料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然后我们进行思辨性思考,对材料中的核心概念之间的矛盾判断进行辨析。我们按照“确定两个核心概念—形成两个矛盾的判断—分析两个矛盾各自成立的条件和原因—综合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路径展开构思。

第一,先找到两个关键词语。

第二,找到两个词语之后,形成两个貌似矛盾的判断,然后分析两个判断各自成立的原因。

第三,分析两个判断各自成立的原因之后,给出辩证思考的结论。

最后的结论不是倾向于其中的某一个判断,但有自己的价值取舍。

首先找到题目的两个核心概念:

非常不幸的人(S)怜悯别人(P)

然后形成两个看似矛盾的判断:

S是P:只有非常不幸的人才能有怜悯别人的权利

S不是P:并非只有非常不幸的人才能有怜悯别人的权利

接着对两个矛盾的判断进行分析,分析各自成立的条件和原因。

为什么只有非常不幸的人才能有怜悯别人的权利?(为什么S是P)

(1)非常不幸的人因为自身的经历,对痛苦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更能共情他人的不幸。

(2)通过怜悯他人,非常不幸的人可以在自己的不幸中找到一些积极的意义,实现自我疗愈。

(3)非常不幸的人可能会因为自己的经历而产生更强的道德责任感,认为自己有义务去帮助和怜悯他人

为什么并非只有非常不幸的人才能有怜悯别人的权利?(为什么S不是P)

(1)怜悯是人的天性,是人类共有的情感,是人性的一部分。每个人,无论其境遇如何,都拥有这种情感。怜悯他人的权利是基于人性的普遍性,而不是基于个人的不幸程度。每个人都有能力去感受他人的痛苦,并表达同情和关怀,这是人类情感的自然反应。

(2)怜悯并非只有经历过不幸的人才能拥有,每个人都有同情他人的能力。即使生活顺遂的人,也可以通过教育和自身的修养,培养对他人的理解和关怀。

(3)社会是由不同背景、经历和境遇的人组成的,每个人都有机会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怜悯他人的权利不应被限定在某个特定群体,而是应该属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最后综合形成自己的观点:

非常不幸的人可能因为自身的经历而对痛苦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他们才有怜悯他人的权利。怜悯是人类共有的情感,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表达对他人不幸的同情和关怀。这种权利的普遍性、平等性和社会性是社会和谐与进步的重要基础。怜悯他人的权利不应被限定为“不幸者”的专利,而是属于每一个人。

佳作展示

怜悯:天性与权利

怜悯是人的天性。然而,有人说只有非常不幸的人才有怜悯他人的权利,这不禁引发了我对怜悯的深入思考。

雨果曾说:“痛苦的人是最有资格怜悯他人的人。”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不幸者的经历会赋予他们更深刻的怜悯之情。经历过不幸的人往往对痛苦有着更切身的体会,他们知道痛苦的滋味,明白他人在困境中所面临的挣扎和无助,这种深刻的体验使他们更容易理解他人的苦难,从而产生更强烈的怜悯之情。

不仅如此,不幸者的经历往往会激发人们的同理心,使他们更愿意去关注他人的困境。正因为自己曾经遭受过苦难,因此更懂得他人的苦难,也更愿意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这种同理心是怜悯的重要基础,也是真正理解他人痛苦的关键。罗曼罗兰说,“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对于不幸者来说,他们在经历了生活的磨难后,依然能够对他人施以怜悯,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英雄主义的体现。

不可否认,非常不幸的人更能怜悯他人,但这就意味着只有非常不幸的人才有怜悯他人的权利呢?

恰恰相反,怜悯是人类共有的天性,它源于内心深处的善良与同情,而不是基于个人的境遇。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每个人都有能力去感受他人的痛苦,并萌生怜悯之情。这种情感是人性中最为质朴和普遍的部分,不应被“不幸者的特权”所限制。同时,怜悯的本质在于共情与关爱,即能够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痛苦,并给予支持与帮助。这种情感的表达不应受到自身是否经历过不幸的限制。相反,如果将怜悯视为“不幸者的特权”,反而会削弱这种情感的普遍性和温暖性。

怜悯是人性中最本能的情感,它源自内心的善良与共情,而非境遇的赋予。卢梭说:“怜悯是人的天性。”每个人都有能力去感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