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人美版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和谐的环境》课件.pptx
文件大小:84.65 MB
总页数:33 页
更新时间:2025-06-04
总字数:约2.2千字
文档摘要

和谐的环境人美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

这样的环境怎么样?如果你住在这里心情会怎样?

这样的环境怎么样?如果你住在这里心情会怎样?

这样的环境怎么样?如果你住在这里心情会怎样?

5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个令人无比向往的世外桃源,“桃花源”因此成为千百年来世人一直追寻的人间仙境和精神家园的代名词。

6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空间发生了巨大改变。你心中的当代“桃花源”是怎样的?

有一位伟大的建筑师,他在家乡建造了一座山水园林般的博物馆,呈现出自己心中“桃花源。苏州博物馆新馆2006贝聿铭(美国)江苏苏州你还记得这位建筑师是谁吗?

苏州博物馆新馆2006贝聿铭(美国)江苏苏州出生于中国广东广州,原籍浙江兰溪,祖籍江苏苏州,美籍华人建筑师,土木专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2019年5月16日)法国卢浮宫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北京香山饭店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街,于2006年10月6日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是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新馆介绍

民居苏州博物馆本馆拙政园苏州博物馆本馆紧靠拙政园,其设计结合了传统苏州民居的艺术特色,将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任务一从建筑的整体结构布局、色彩、材料、造景等方面,了解苏州博物馆本馆的设计是如何与当地的文化、历史、自然巧妙融合的。

苏州博物本馆航拍

感知发现1苏州传统建筑与苏州博物馆本馆对比图黑、白、灰的色调让整座建筑显得清新雅致。

感知发现1苏州博物馆本馆园艺造景设计从古典园林的精髓中提炼而出,由池塘、假山、小桥、亭台、竹林等组成的创意山水园林与传统园林有机结合,创造性地将博物馆、古建筑与园林融为一体。

感知发现1你知道苏州博物馆本馆的屋顶为什么要设计成斜坡吗?苏州博物馆新馆简洁大方的屋顶设计

感知发现1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屋顶被建筑师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为了满足博物馆的功能需求,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屋顶上设计了立体几何形体的玻璃天窗,让光线以不同的角度洒进建筑内部,充分体现了“让光线来做设计”的精髓。

感知发现1设计师对光线的处理可谓独具匠心。考虑到不同展品对采光的要求不同,展厅里设计了天窗,并大面积使用木纹金属遮光条对光线进行过滤,使自然光线如流水般泻入馆内,细腻而又柔和。经过过滤的光线形成独特的光影效果,使参观者有一种行走在古色古香的竹帘下的错觉。木纹金属遮光条

感知发现1场馆在设计时运用了大量的新材料和新技术,以玻璃、钢铁相结合的开放式现代钢结构代替了苏州传统建筑的木梁结构,建筑布局更自由、明亮、通透。

任务二从杭州富阳新农村的改造案例中,理解优秀的设计不仅可以改变环境,也可以让我们与自然共生、与乡情共融。

感知发现2许多古老的村落、民居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特有的文化氛围。保护、修护这些村落、民居,不仅能保护文化脉络的传承,还能真正实现诗意地栖居。

浙江杭州富阳文村俯视图

感知发现2在设计中考虑实际环境的现状,最大化利用现有资源,最小化改变现有环境,让文村能见山望水,充满生机。

感知发现2黄、白、灰三色勾画出江南独有的韵味。杭灰石黄黏土墙白墙

感知发现2设计时需要考虑村民的精神需求,创造和谐的空间环境,让人们在其中找到归属感和依赖感,与乡情共融。

感知发现2改建后的民居为文村带来新的面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企业,为文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优秀的设计不仅可以改变环境,也可以让我们与自然共生、与乡情共融。

探索实践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可以保护、改造的空间,小组合作进行实地考察,完成调研报告,为创建当代的“桃花源”付出我们的努力。

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地域环境,如海边、森林、草原、沙漠等。要求设计一座与该环境和谐共生的建筑,建筑的功能可以根据所选环境进行设想。比如海边可以设计度假别墅,森林里可以设计生态木屋等。通过绘画的方式呈现自己的设计。课堂练习绘画要求:画面构图合理,能够清晰展示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色彩搭配协调,体现出环境的特色和氛围;线条流畅,对建筑的细节有一定的描绘。

探索实践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可以保护、改造的空间,小组合作进行实地考察,完成调研报告,为创建当代的“桃花源”付出我们的努力。考察拍照实地测量

探索实践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可以保护、改造的空间,小组合作进行实地考察,完成调研报告,为创建当代的“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