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渠记》测试题带答案:
1.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又折西行/西市买鞍鞯(《木兰诗》)
B.然卒入于渴/佁然不动(《小石潭记》)
C.其长可十许步/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D.睨若无穷/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答案:D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可列坐而
庥焉)()
A.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B.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C.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
D.中峨冠而多髯者(《核舟记》)
答案:C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乍大乍细(忽大忽小)
B.渠之广或咫尺(宽度有时不足一尺)
C.不能百步(不可以走百步)
D.于是始穷也(到这里就穷尽了)
答案:C(不能百步:走不到百步)
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有一眼泉水幽静地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
时小。)
B.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越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
个石泓,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
C.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看上去好像无穷无尽,然而最终流入了袁家渴。)
D.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我跟随州牧得到它,拨开腐烂的朽木
,开掘和疏通淤土和乱石。)
答案:C(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看上去好像没有穷尽,就这样最终流入袁家渴
。)
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即点明石渠的地理位置。
B.文章通过描绘石渠及其周边的景色,展现了其幽静深邃的特点。
C.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石渠美景的赞美和对自然之美的向往。
D.文章结尾处,作者流露出对石渠美景将被世人遗忘的遗憾。
答案:D(文章结尾处并未直接流露出对石渠美景将被世人遗忘的遗憾,而是说可
惜从来都没有写它的人,所以作者把它全都记写下来,留给匠人,刻写在潭北面的
石头上,帮助以后喜好游历的人能较容易地看到它。)
6.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渠之广或咫尺
B.予从州牧得之
C.惜其未始有传焉者
D.睨若无穷
答案:B
7.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B.昌蒲被之,青鲜环周。
C.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D.其长可十许步。
答案:D
8.下列对“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石头,就躲藏到石头下面。
B.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石头,就从石头下面流过。
C.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石头,就被石头挡住了。
D.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石头,就从石头上面越过。
答案:B
9.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渠之广或咫尺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蚓无爪牙之利
D.舆薪之不见
答案:A(A项为形容词作名词,宽度;BCD均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10.下列对文章写作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绘了石渠及其周边的景色。
B.文章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展现了石渠的幽静与生机。
C.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使景色更加生动形象。
D.文章在描绘景色时,没有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
答案:D(文章在描绘景色的同时,也间接抒发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喜爱和向往。
)
1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潭幅员减百尺(减少)
B.昌蒲被之(覆盖)
C.既崇而焚(崇高)
D.睨若无穷(看不起)
答案:B
12.下列对“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它的两边都是奇怪的石头、树木、花草和小竹。
B.它的旁边都是诡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特的花草和美丽的箭头草。
C.它的侧面都是形状各异的石头、树木、花卉和箭竹。
D.它的四周都是奇妙的石头、古怪的树木、奇异的花草和秀美的小竹。
答案:B
13.下列句子中,能体现石渠“静穆幽深”特点的一项是()
A.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B.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
C.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D.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
答案:C
14.下列对文章结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即点题,引出石渠。
B.文章中间部分详细描绘了石渠及其周边的景色。
C.文章结尾部分先写疏通石渠的过程,再写对石渠美景的赞美。
D.文章整体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