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阿Q正传(节选)》《边城(节选)》课件.pptx
文件大小:10.5 MB
总页数:22 页
更新时间:2025-06-04
总字数:约小于1千字
文档摘要

;;“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一、比较两位主人公阿Q和翠翠的人物形象

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完成以下表格。;;;;人物形象——翠翠;维度;二、两人性格成因对比

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地域生存的人们思想观念、人文历史和文化性格特征的不同。那么鲁迅笔下的《阿Q正传》的阿Q和沈从文的《边城》的翠翠的成长是什么样“社会土壤”的养成的?让我们借人观世,探二人生存的社会环境。;;;翠翠;;维度;三、悲剧成因的异同比较

《阿Q正传》创作于1921年,《边城》创作于1934年,仅相隔十余年,两篇文章都是扎根于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而那时的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的危急情况之下。

同样的一方水土,在同样的中国社会大环境下,为什么鲁迅先生和沈从文先生笔下呈现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完全不同的人性呢?探究两部作品悲剧内核的共性与差异,理解作者创作意图。;三、悲剧成因的异同比较;探究悲剧命运成因;阿Q成“囚”原因和翠翠成“囚”原因中,让我们看到了丑中的恶,美中的痛。

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性,只有理想的人性。;;小结:

鲁迅以“审丑”之笔解剖国民灵魂,阿Q的“精神胜利法”成为民族痼疾的隐喻;沈从文则以“审美”之心构筑湘西桃源,翠翠的等待暗含对纯真时代的挽歌。二者一揭一显,共同构成民国社会的风月宝鉴:一面照见麻木与腐朽,一面映出诗意与哀愁。正如鲁迅所言“揭出病苦”,沈从文“供奉人性”,殊途同归地指向对民族出路的文化反思。;四、写作任务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