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恨歌》名师优秀教案
一、教学内容
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
章节:第一单元第四课《长恨歌》
内容: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矛盾。
二、教学目标
1.理解《长恨歌》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和诗歌的创作意图。
2.分析《长恨歌》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对《长恨歌》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
1.《长恨歌》的诗意和诗韵。
2.诗歌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难点:
1.《长恨歌》的韵律和节奏。
2.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
2.诗歌讲解:
(1)介绍《长恨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3)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4)讲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如唐玄宗的昏庸、杨贵妃的美丽与悲剧命运等。
3.诗句品读:引导学生反复品读《长恨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4.随堂练习:请学生背诵《长恨歌》中的精彩片段,并分析其意义。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长恨歌》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如权力与爱情、忠诚与背叛等主题。
六、板书设计
板书《长恨歌》
板书内容:
1.诗歌结构
2.韵律特点
3.人物形象
4.意象与象征
七、作业设计
1.请学生完整背诵《长恨歌》。
2.分析《长恨歌》中的象征意义,选取一个symbol进行深入解读。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长恨歌》中所反映的主题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品读《长恨歌》,使学生了解了唐代历史背景和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诗歌的韵律和意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能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意象。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对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有关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历史资料,深入了解这段历史。
2.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历史古迹,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3.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长恨歌》的了解。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思考。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讲解、品读、讨论等,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但在时间安排上,我可能过于紧张,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重点和难点解析
一、教学内容
1.历史背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发生在唐朝盛世,这是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繁荣的时代。了解这个时代背景对于理解诗歌具有重要的意义。
2.作者生平: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直接反映社会现实、关注百姓疾苦而著称。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对于理解他的创作意图和诗歌风格具有重要意义。
3.诗歌结构:《长恨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整首诗歌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宫词”、“怨词”和“恨词”。每个部分都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4.诗歌主题:《长恨歌》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了权力、爱情、忠诚、背叛等主题。理解这些主题对于理解诗歌的深层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理解《长恨歌》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和诗歌的创作意图。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盛世的特点、白居易的创作风格以及《长恨歌》的创作背景。
2.分析《长恨歌》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长恨歌》的韵律特点、意象运用和象征意义,提高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3.通过对《长恨歌》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领略古典诗歌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诗歌的韵律和节奏:《长恨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其韵律和节奏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理解并掌握其韵律特点和节奏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长恨歌》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桃花”、“杨柳”等。理解和解读这些意象和象征意义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唐玄宗、杨贵妃等人物形象在诗歌中具有鲜明的特点。理解和分析这些人物形象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教学内容。
3.学生教材:提供给学生进行学习的资料。
4.笔记本和文具:供学生做笔记和完成作业使用。
五、教学过程
2.诗歌讲解:详细讲解《长恨歌》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诗歌结构和主题。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