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十五章》有言:“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里的“大巧若拙”是指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透着深刻的辩证思想。老子“大巧若拙”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绘画、美学、雕塑等都有很深的影响。龙门石窟造像手法就典型地体现了老子“大巧若拙”的美学思想。
一、在佛像造像手法中运用的相关研究
(一)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据笔者统计,对老子“大巧若拙”的美学思想研究的文献有70余篇,学者们从老子“大巧若拙”的概念人手,对其美学内涵、自然本真的审美特征、“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以及对艺术家、工匠的创作影响,对中国美学历代发展的产生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但是从“大巧若抽”美学思想分析对龙门石窟造像手法的影响的文献资料较少。
下面将从老子“大巧若拙”美学思在绘国、雕塑两个方面和有关龙门石窟造像手法的文献进行综述。关于老子“大巧若拙”在绘画中的研究中,冯莎莎”杨丽霞”认为“大巧若拙”是中国美学的重要命题,它对艺术家绘画的形式语言和思想境界产生了深刻影响。还影响着人们对艺术品的欣赏,“拙”也是艺术家们一直所追求的审美效果。关于老子“大巧若拙”在雕塑中的研究中,颜友山国从“大巧若拙”自然朴素的气质与韵味的审美特征,对根雕作品进行了赏析。郇树海1论述了“拙”在汉代雕塑的表现以及“拙对当代雕塑艺术的意义。
从审美角度对龙门石窟造像艺术进行研究中,张金峰、任凤霞四从审美特质角度分析了龙门石窟造像的美学特点艺术精神和日益汉化、中国化的特点。总结了龙门石窟造像艺术以情达意的艺术精神,造像的汉化特质,佛教日益中国化,不断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所吸收和改造。
总的来说,目前对龙门石窟造像艺术研究颇多,但对个别造像的造像手法、艺术风格研究较少,从老子“大巧若拙”的美学思想中古拙的角度对龙门石窟造像手法及艺术风格进行个案分析,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拙”的一般定义:笨、不灵巧、笨拙、弄巧成拙、抽劣;谦辞,称自己的,拙作、拙见、拙笔、拙著。“拙”在艺术上的引申义:它并不意味着艺术技巧和艺术效果的拙笨,而是表达真实和简单的本质,反对矫揉造作。凭借艺术家的个人修养和感情,达到用技而不见技、守法而不拘于成法。追求内在简单、宽广、自然和朴实的美学效果。体现出一种巧夺天工的自然之美。
“拙”并不是真的“不巧”,而是工巧所不能达到的简单天真和天然的美,超出了艺术的技巧。在这一点上,“拙”已脱离了其原意,上升到艺术美的高度。这种无人工斧凿痕迹的创作观念直接影响了后世艺术创造和欣赏的标准,崇尚“拙”,追求自然美和巧妙的美,已成为众多艺术家的理想。
二、“拙”在奉先寺佛像中的表现
奉先寺位于龙门山南麓,它由唐高宗李治创立。奉先寺造像布局为一尊佛像,两个弟子,两个普萨,两个天王和两个力士等九尊大像。奉先寺大佛作为龙门石窟唐朝时期较为有艺术影响力的佛像群既是对当时唐朝工匠造像水平的高超的反应,又是对中国封建社会盛世的表现:既是中原传统文化的象征,又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体现。
(一)造型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不同时期开凿的佛像造型逐步显露出本土化特征。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秀骨清相、婉雅飘逸到隋唐的短颈粗体、健康丰满、朴达拙重,这些变化与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可分割。
奉先寺中的最为精美的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尊佛像——卢舍那佛。奉先寺中的佛像每个佛像都有自己的特点,佛像的神态动作赋予其独特的个性。据说卢舍那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体态丰满,两耳下垂,身穿通肩袈裟,形象端正文雅,双眼凝视着下方,像一位充满智慧与慈爱的女性,左侧的迦叶是一.位看似经历许多世事的老者,脸上写满了沧桑,右侧阿难是一位年轻僧人,眉清目芳看似聪明伶俐、自信大方:弟子两侧的文殊、普贤菩萨各头戴宝冠胸挂理珞,表情柔和,姿态端庄大方:天王则手托宝塔,表倩严肃、气势威武,力士右手叉腰,左手合十,面目狰狞,性格暴躁。每一个佛像造型都塑造得很生动,整个画面既圣神又亲和,突显出当时工匠的高超水平,表现出自然浑成的大巧之美。
(二)线条
佛像的雕刻手法对佛像的整体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奉先寺佛像的在雕刻手法采用圆刀刻法,佛陀简洁流畅的衣纹、菩萨服饰和饰品的质地以及天王力士肌肉的凸起比前期平直刀法刻画得更为生动。用质朴的手法刻画出自然本真的佛像形象。卢含那佛像的身型线条柔和,表现自然、温和之美,二天王二力王的线条硬朗,显示出强壮之美。从佛像的雕塑形象上看到了唐代崇尚“丰腴为美”,也反映出了唐代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强盛。奉先寺雕像作为唐代皇家石窟艺术的代表,展示了唐代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是东方佛教艺术的精华,更是中国美术史上集体创作的成功典范。
(三)视觉效果
奉先寺佛像群以放射状图案排列,以卢舍那佛为中心。整组佛像群通过起伏的曲线旋律相连,在整体外观上呈现出运动的美感。卢舍那佛头高4米,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