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综合实践活动》七下
2.4走进中国传统节日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走进中国传统节日
单元
二
学科
综合实践活动
年级
七下
教材分析
本课时为“走进中国传统节日”第2课时——实施、总结阶段,主要任务是围绕自己小组的研究课题,搜索、访谈、制作、体验、比较,寻找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感受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可以是通过专家访谈了解春节4000多年的历史演变,通过实地考察收集各地端午节的不同习俗,深入人群了解人们对中秋节的看法……教材选取两个课题“传统节日的习俗传承”“传统节日的地域特色”,以此为例进行活动的设置和展开。
学习
目标
价值体认:通过了解传统节日习俗的历史变迁、传统节日的地域特色,在实践过程中体验中国传统节日的氛围、习俗,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
责任担当: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传承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激发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为文化保护和传承贡献智慧和力量。
问题解决:运用检索、搜索、考察、访谈、制作、体验、比较等技能解决问题,开展有效反思,提高合作沟通、组织协调的能力。
创意物化:围绕小组课题,完成传统节日饮食的访谈与制作、传统节日思维导图、手抄报、演示文稿或小视频等的设计,有创意地展示研究成果和实践感悟。
重点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历史变迁、地域特色
难点
在生活实际中传承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及文化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一份来自屈原的爱国情怀
观看视频
激趣导入。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历史和屈原的故事。
讲授新课
【实施阶段】
任务:围绕自己小组的研究课题,搜索、访谈、制作、体验、比较,寻找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感受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课题一传统节日的习俗传承
选取该课题的原因:一是春节拜年、清明祭祖、端午品粽赛龙舟……这些习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二是传统节日习俗的发展、演变值得大家深入探究,并在生活中展开实践。
一、检索
传统节日习俗的传承,离不开历史文献的记载,如节日起源、节日仪式、节日禁忌、民间传说。
通过资料检索搜集更多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资料。
1.概念补充:
(1)什么是检索?
检索方法是为实现检索方案中的检索目标所采用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手段的总称。
(2)资料检索的方法有哪些?
检索资料的方法包括追溯法、工具法(顺查法、倒查法)、分段法、布尔逻辑检索、截词检索、位置检索、限制检索、直接检索法。
追溯法是一种以文章的作者在其文章后所附的参考文献为基础进行追踪查找的方法。由于这种方法不是单纯地利用检索工具,而是利用文献后所附的参考文献为线索逐个地进行跟踪查找,并且可以通过新发现的文章后面所附的参考文献去扩大查找范围,不断地追查下去,因此这一方法又可以称为跟踪追击法。
工具法就是利用检索工具查找文献的方法。利用检索工具查找文献资料一般又可以分为顺查和倒查两种方法。顺查法即由远而近的查找,这是一种追根寻源的方法,比较适用于查找理论性和学术性的文献资料。倒查法即由近而远的查找,由于近期文献不仅仅反映了现在的水平,而且一般引用、论证和概述了早期的文献资料,因而可以了解有关课题的早期发展状况。因此这种查法效率高、时间省,但也有可能遗漏了有用的早期文献资料。
分段法实际上是追溯法和工具法的综合,因而也叫循环法或混合法。在查找文献资料时,既利用检索工具查找文献资料,又利用文献资料后面所附的参考文献进行追溯,两种方法分期、分段地交替使用,循环不已,直到查找到所需要的文献资料为止。
布尔逻辑检索是信息检索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过使用布尔逻辑运算符(AND、OR、NOT)来组合关键词,从而提高检索的精确度。
截词检索是一种在关键词中使用通配符来代替一个或多个字符的检索方法,它可以用来扩展检索范围,找到包含不同形式的单词的相关文献。
位置检索是指在检索时指定关键词之间的位置关系,例如“近”、“远”等,以此来提高检索的准确性。
限制检索是在检索时添加特定的限制条件,如语言、日期、文献类型等,以缩小检索范围,提高检索结果的相关性。
直接检索法是在浏览查阅原始文献的过程中直接查询自己有用的资料。这种方法操作简便,又可直接看到原文,明确判断文献价值。但目之所及,必然有限,很难查询全面,所以只适合于查找近期或最新文献时使用。
以上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情境进行选择和组合,以提高检索效率和准确性。
2.资料链接:端午节的历史演变
(1)先秦:五月初五作为节日已有雏形。
(2)秦:国家统一,习俗融合,端午节基本形成。
(3)魏晋南北:端午节习俗“辟兵缯”,寓意避开战乱。
(4)隋:“恶日”已不恶,逢凶化吉,充满欢乐。
(5)唐:竞渡之风鼎盛。
(6)宋:许多习俗有了新的变化。
(7)明清:明代,端午节规模愈盛;清代,端午节被称为“女儿节”。
(8)2006年: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