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香端午,健康相随
——端午节假期安全;
班会目的
1.增强学生在端午节假期期间的安全防范意识,让学生了解并重视假期中可能存在的各类安全风险。
2.向学生普及防溺水、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居家安全等方面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3.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假期时间,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度过一个平安、健康、有意义的端午节假期。;端午节的起源
;
2025年端午节的公历时间为5月31日,与六一儿童节毗邻。双节俱至,粽香端午,童趣盎然,祝您阖家欢乐,孩孙快乐成长。
端午节的起源,自古到今说法不一,主要说法有:祭祀龙图腾说、夏至说等。;
祭祀龙图腾说
祭祀龙图腾说,从民族学的角度,为端午节的起源提供了独特的解释。闻一多等学者经过深入研究,提出端午节源于古代吴越民族对龙图腾的祭祀。在远古时期,吴越地区的人们以龙为图腾,视龙为民族的守护神和精神象征。赛龙舟,那一条条栩栩如生的龙舟,宛如巨龙在江面上飞驰,正是对龙图腾的生动模仿与崇拜;而将粽子投入江中,则是作为祭品献给龙神,祈求龙神保佑风调雨顺、部落平安。这一传说,让我们看到了端午节背后深厚的民族信仰和文化根源,它连接着远古先民的生活与精神世界,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
夏至说
夏至说,从天文历法的角度,为端午节的起源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向。有学者认为,端午节与夏至节气有着密切联系。夏至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刻,此后阳气渐衰,阴气渐长。古人对这种自然变化充满敬畏,认为需要举行祭祀或庆祝活动来顺应天时,祈求平安。而端午节的诸多习俗,如避暑、防疫等,与夏至时节的气候特点和人们的生活需求相契合。虽然这一说法在文献支持上存在一定争议,但它为我们理解端午节的起源提供了另一种视角,让我们看到传统节日与自然节律之间的紧密联系。;端午节安全知识教育;
1.交通安全
展示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和交通规则图片,讲解假期出行时需要注意的交通安全事项,如遵守交通信号灯、走人行横道、不乘坐无证车辆等。让学生了解违反交通规则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2.防溺水安全
强调端午节期间天气炎热,学生可能会去游泳或到河边玩耍,提醒学生要远离危险水域,如水库、池塘、江河等,做到“六不一会”(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学会基本的应急自救、求助、报警方法)。;
3.消防安全
家庭用电用火的安全知识,如正确使用电器、不乱拉电线、不玩火等,展示一些火灾案例图片,让学生了解火灾的危险性和危害性。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火灾逃生知识和技能,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低姿前行、寻找安全出口等。;
4.食品安全
强调假期期间要注意饮食卫生,不购买、不食用“三无”食品和过期变质食品,不暴饮暴食,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介绍一些常见食物中毒的症状和急救方法,让学生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端午节习俗;
挂艾草和菖蒲
在端午节,人们会把艾草和菖蒲挂在门楣或屋檐下。艾草具有特殊的香味,能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叶片呈剑型,象征可以斩除不祥。这一习俗寄托了人们祈求家人健康、驱邪避灾的美好愿望。;
系五彩丝线
在端午节清晨,大人会给小孩的手腕、脚腕和脖子上系上五彩丝线,称为“长命缕”“续命缕”等。五彩丝线由青、红、白、黑、黄五种颜色的丝线搓成,这五种颜色在古代文化中分别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蕴含着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有祈福纳吉、辟邪去灾的寓意。;
七律·端午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端午日赐衣?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通过本次主题班会,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学生在假期期间的安全意识得到显著提高,能够自觉遵守各项安全规定,预防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此外,学生能够合理安排假期时间,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度过一个安全、愉快、有意义的端午节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