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再别康桥》课件19张.pptx
文件大小:2.52 MB
总页数:19 页
更新时间:2025-06-04
总字数:约3.22千字
文档摘要

作者介绍

个人经历

?1897年出生在宁海一个富足的家庭,是家中独子。

?1916年考入北大,与16岁的张幼仪结婚。

?1918年赴美留学。

?1921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期间邂逅了林徽因。

?1922年3月,与张幼仪离异,8月回国。

?1923年徐志摩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

?1924年印度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戈

尔漫游欧洲。同年认识陆小曼并相恋。

?1926年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

?1927年徐志摩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

?1930年秋,徐志摩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

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题解

剑桥,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徐志摩赴英国留学,

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

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写作背景——志摩与康桥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在《猛虎集·序文》中

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

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

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

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

胚胎的。”

?1922年,第一次离开康桥,写下长诗《再会吧,康桥》

?1926年,再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第三次也是告别的一次,留下诗歌《再别康桥》而

写作背景——志摩与康桥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旅欧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

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但他这次重游康桥的时间,却是在7月

底的一个夏天。他是在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家里逗留了一

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就在个晴朗的下午,一个人怀着砰

砰直跳的激动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他的英国朋友的。遗憾

的是,因他事先没有联系好,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

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他。于是,他就一

个人在曾经生活过的每一块地方、每一个角落,静静地散起步

来,那过去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

他当时比较忙,又赶着到达廷顿庄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

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

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

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初读诗歌

1、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标注小节。

2、听朗诵,感受诗歌之美。

走进康桥——第一

?前两句写了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

康桥时的情景。

?点明告别对象,带着夕阳的绚丽色彩。

走进康桥——第一

“轻轻”塑造了一

个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

“西天的云彩”这一告别

对象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

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这一份告别透露出

作别的淡淡的忧愁,同时

奠定了全文哀而不伤、清

新飘逸的抒情基调。

走进康桥——第二

?“柳”谐音“留”,这一意象在中国

文化中有惜别之意。

?“新娘”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走进康桥——第三

?“招摇”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贴

现了康桥对诗人欢迎的态度和与诗人

的亲密关系。

走进康桥——第四

?榆阴下的那一潭清泉叫拜伦潭,英国

杰出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拜伦就在这里

绽放理想。

?年轻的徐志摩也在这里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