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导入:;;教学目标:
;
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引”等。
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别名(“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701-762年)经历:
幼年时期:出生于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青莲乡,五岁时展现出文学天赋。
青年游学:十五岁开始撰写诗赋。青年时游学,受到道家、侠客思想影响。二十四岁的李白离开故乡,结识孟浩然、李邕、汪伦等人。
初入长安:开元十八年(730年),李白被人谗言陷害,上书自辩被拒。后在终南山隐居。
名震京城:天宝元年(742年),经道士吴筠推荐,李白进京供奉翰林,受唐玄宗宠幸。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奉诏作《宫中行乐词》《清平调》等。因性格狂放不羁得罪人,于天宝三年(744年)离开京城。;
李白的诗歌常常展现出磅礴的气势和宏大的意境,他善于运用夸张、想象等手法,营造出一种豪迈奔放、自由洒脱的艺术氛围。如《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以黄河水的奔腾不息和人生的短暂无常为喻,尽显豪迈壮阔。
;《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于李白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
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文学常识;整体感知:;再读诗歌,思考是什么促使李白梦游天姥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梦游之因;品读诗歌:梦中四境;意境的赏析思路:
①景——寻意象
②境——组画面,概括意境特点。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翰辽阔、
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
空蒙迷茫、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
清净幽远、宁静恬淡、清净悠闲、冷森幽僻。
③情——品情感;梦游之景;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迷、倚、忽”等词表现了诗人为天姥胜景所陶醉,乐而忘返的心情。;明确:谢灵运是南朝时期著名的山水派诗人,他热衷政治仕途,但到了刘宋时代,他的仕途地位受到威胁,不很顺利;后来他干脆辞官,领着僮仆门生几百人游山玩水,以排遣政治上的不满。
①谢灵运与李白一样,也是空有满腔抱负,却在政治上饱受打击,都有政治上的不满。
②李白借谢灵运来写自己(自喻)
③表达了自己要效仿谢灵运寄情山水、鄙弃俗世。;“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夸张写法,表现了夜中山景的离奇险怪,恐怖魔幻,诗人为之悸动惊恐。;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知识补充;诗人为何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绘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梦游之悟;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两句,作者是在感叹什么?;“古来万事东流水”,古往今来的名利权势都像流水一样流逝。“且放白....访名山”李白想要寻仙访道,过隐居生活,万事不关心。;梦游天姥吟留别;2.大胆的夸张(向天横、拔五岳、掩赤城、倾天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