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的含义等文言知识。2.梳理文本脉络,把握作者的观点及论证过程。3.了解作者以史论政、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反对屈辱求和、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思想。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清·张鹏翮: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第一节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苏洵,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人称“老苏”,自号老泉。与其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据说苏洵27岁因应试不中,焚去以前所写文章,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的赏识,将其文章献给宋仁宗,由此名声大噪。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苏洵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切中时弊,说服力强,对北宋社会的阴暗面进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鞭挞。著作有《嘉佑集》。
题目解说六国:齐、楚、燕、韩、赵、魏六国。“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六国论”:六国破灭之论,即“论六国灭亡的原因”
第二节整体感知
赂lù秦六国互丧sàng率shuài赂秦耶yé小则获邑yì思厥jué先祖父暴pù霜露无厌yàn草芥jiè下咽yàn与yǔ嬴而不助五国也洎jì牧以谗诛革灭殆dài尽当tǎng与秦相较或未易量liáng悲夫fú为wéi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xuē月割苟gǒu以天下之大因声求气初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因声求气再读:读懂大意,梳理结构论论什么怎么论为何论内容(1)目的(4-5)方法(2-3)
第三节探究文本
【学生活动】结合课下注释及《大同步》,认真译读课文,划记以下内容:探究文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探究文本·第一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灭亡武器锋利弊病(割地、赠财)贿赂译文:六国灭亡,不是兵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v.打仗、作战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观点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探究文本·第一段译文: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连词,表因果助词、的原因有人说相继灭亡古:全都、一概今:率领助词,表疑问,吗介词,因为因为a→v保全亏损判断句判断句
第一段的四句话在结构上是一种什么关系?有什么作用?提出观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分论点①赂秦而力亏分论点②不赂者以赂者丧总分总总结观点弊在赂秦也韩、魏、楚齐、燕、赵探究文本·第一段第一段作用:开篇立论,观点鲜明;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议论。
探究文本·第二段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译文: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进行比较,(前者)的实际数目有一百倍(之多);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进行比较,(前者)实际上也有一百倍(之多)。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东西),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形→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古:它的实际数目今:确实;表转折v.丧失、丢失本来n.战争都市城镇取独,使后文“所得”“所亡”“所大欲”“所大患”构成名词性短语表修饰,连接状语与谓语
探究文本·第二段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译文: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暴露在霜露之中,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待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打来了。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相当于“其”他或他们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省略句:“举之以予人”,拿来送给别人拿、用连词,相当于“而”才古:这样之后今:前后动作或事件的顺承关系?连词,表转折却同“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