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情态副词表示一定的情态或语气。古汉:且、固、盖且情态副词,“姑且”、“尚且”的意思。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史记·淮阴侯列传》第30页,共4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固“固”作副词,在古代汉语中义为“本来”“当然”或“坚决”、“肯定”,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孟子·许行》盖“盖”常放在句子开头,表示提示或推测性论断的语气,起引起下文的作用。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史记·孝文本纪》第31页,共4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五、否定副词否定副词是对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进行否定的副词。不、弗、勿、毋、末、非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史记·苏秦张仪列传》)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庄子·秋水》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第32页,共4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五)否定副词“否”“否”的用法特殊。它不作谓语的修饰成分,而是与谓语并用,构成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表示否定的一面。例: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左传·宣公二年》)第33页,共4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1页,共4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古汉语的词类划分如下实词——古汉语中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独立回答问题、含义比较实在具体的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虚词——古汉语中虽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但词汇意义比较抽象,主要表示语法意义的词。虚词包括: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第2页,共4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一节代词代词是具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词。古代汉语代词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辅助性代词和无定代词等。第3页,共4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人称代词人称代词是表示人们自我称呼和相互称呼的词。古代汉语人称代词可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一)第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又叫自称代词,是指说话人称呼自己的代词。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第4页,共4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谦称表示法另外,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自称其名。例如: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2.自称低贱的身份。例如: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史记·孝文本纪》)又例奴第5页,共4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3.自称不德卑贱之词。例如:①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左传·僖公四年》)②公子若返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家、舍、小、老、敢、愚、拙、敝、鄙第6页,共4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二)第二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又叫对称代词,是称呼听话者的代词。“女、汝、尔、而、乃、若”等六个。其中以“女、汝、尔、若”四个为常见。翻译为“你、你们、你们的”。古代汉语的第二人称代词往往用于对对方不需要讲礼貌的情况以及说话的双方关系亲昵到了不拘泥礼节的场合。第7页,共4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传·定公十四年》)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羽传》)第8页,共4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表示尊称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四种:1.称人之字。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李广苏建传》2.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古人多用“子”、“君”、“公”、“先生”、“卿”、“夫子”等。子将若何?(《左传·晏婴论季世》)是晏婴对叔向的问话。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王安丰妇常卿安丰,安丰曰:“妇人卿婿,於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妇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遂恒听之。《世说新语·惑溺》第9页,共4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3.称人以爵位、职衔、身份。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4.称人以其近侍、所在。①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史记·秦始皇本纪》)②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白居易《与元微之书》》③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第10页,共4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三)第三人称代词1.古代没有与现代汉语“他”完全相当的第三人称代词。2.使用第三人称代词时,古人一般采用两种表达方法:一是重复前面已经出现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