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国早期山水画的特点.docx
文件大小:17.68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6-04
总字数:约4.2千字
文档摘要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绘画中最被看重的一科,历代都把山水画列为“众科之首”,因为它最具有中国绘画的独特性,它包含了中国人的哲学观、宇宙观,与世界上其它绘画有明显的区别。前贤丰子恺先生说:“一种绘画注重眼,描写事物的形状、色彩、位置、神气而不讲究其意义与价值,即注重画面的;另一种绘画注重心,注重描写事物的意义与价值,即注重内容的,两者不分高下。但从艺术境界上说,重眼的事纯粹的绘画,重心的是借绘画手段来给别的东西作宣传,或讴歌,或鼓吹……”“中国画则是综合的艺术,是绘画中羼入了一点文学。”又说:“人生的滋味在于生的哀乐,艺术的福音在于其能表现这些哀乐。”

这些精辟的论述给我们简要地指出了两种不同体系的绘画特色。中国山水画是以山川气象的描绘来寄托中国人的情思与理想——“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山水画中包含了“天人一体”“物我相融”的宇宙观,也包含了庄子所说的无为而为、顺应自然的思想。倾注着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与崇尚自然的和谐之情。因此,不仅仅是描写山川林木而已,除了画面的因素,还有画外的文化内涵,给予观众以丰厚的、综合的想象和愉悦精神。

厘清山水画形成的原因及其有哪些主要的特色,以及构成山水画特色的诸因素,对于我们学习中国山水画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联系到一千多年来中国化的论述中,可以令今人把握山水画的特色,为今后开辟新的途径奠定基础。南朝陈的姚最说:“虽质沿古意,而文变今情”,点明了既要与时俱进,又不能失去传统的独特性,对今天着力于中国山水画创新的人来说,不啻是一种启示。

除了“天人一体,物我相融”“顺其自然”等哲学观点影响到绘画美学之外,历史的演变也是重要因素,《诗经·国风》中有很多篇讽喻的诗歌,例如硕鼠篇,借嘲讽硕鼠来暗喻不劳而获的统治者。庄子则写了化蝶,鲲鹏等寓言来阐述自己的“道”。屈原描绘香花幽草来表明高洁的情操——令我们明白中国的艺术原理不是指物写物,而是“以物写我”,借物象来表达自己的“心”,这个“我”,即后来画论中常提到“道、神、意、情”,这种比兴手法不仅在文学,在绘画中也成为了常用的方式而为广大观众所接受,成为一种特色。例如荷花被誉为出淤泥而不染,竹子是有节(操)而虚心。

第三个原因是山川环境,由于中国地域广大,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那里有顶天立地的高原,雄伟绵延的高山和一望无际的平原,自然界的壮美,形成了人们耳濡目染的审美观,因而博大精深便成了艺术的追求目标。比邻的日本,由于地域狭小,因此日本艺术的风格就显得小巧而精致。客观上,地域特征对人们形成审美观与艺术形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上述的原因,山水画呈现出一些主要的特色:

一、以抒情达意为创作目的

除了晋顾恺之《画云台山记》涉及山水之外,真正论及山水画创作的是南朝宋宗炳的《画山水序》,开篇便明确指出“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像”,结尾处又说“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画山水画是为了体现自己的“道”,令天地灵趣充满神思,精神得到愉悦畅快,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圣人以神法道,山水以形媚道”,山水与画家“神遇而迹化”。山水画家面对山川气象充满想象,把自己融于大自然中。南朝王微在《叙画》中说:“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珪璋之琛,岂能髣髴之哉,此画之情也。”以此可以忘却荣华富贵带来的享乐。唐朝王维认为山水画“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把人生襟怀、超凡脱俗的情操与山水之乐联系在一起。这位诗人画家的画充满了诗情、诗境,以致后人就把诗情与画意联系在一起,画境即诗境,都成为抒情、言志的手段。宋郭熙说,君子之所以爱山水,是为了“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山水画可以“不下堂筵,坐穷泉壑,欣赏山光水色”,这是“贵夫山水之本意也”。这些都明确无误地表达了画山水画的目的性。

二、不似之似的绘画造型观

不似之似是中国画造型上的一大特点,“不似”乃留给画家依据自身审美理想处理画面艺术效果的空间,“似”是留给观众的,让观众看得懂,看得懂画家心中的“道”,才能为观众接受并进一步去感觉和理解那不似中的内涵。既能寄托画家的理想,又能为群众接受,这正是“不似之似”的妙处。这一特点与前面所说的历史演变有关,诚如丰子恺先生所说,中国画是羼入了一点文学的,受到庄子等艺术的影响,往往言此及彼。又因为中国哲学观是崇尚自然,人为的因素不会太过,所以“象形”依然是主流,抽象的艺术始终隐藏在艺术造型中。此外,中国绘画由原始象形文字发展而来,书法与绘画均以线为造型手段,是一种符号式的表现手法,也成就了“不似之似”的结果。

三、气韵生动是山水画的品评标准

南朝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品评中国画的六条标准,便是众所周知的“六法”。首要一条便是气韵生动。中国人追求博大精深,气势宏大,气脉贯通,气象浑然,气息高雅,离不开中国哲学中念念不忘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