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第四场试题解析.docx
文件大小:1.16 M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6-04
总字数:约3.47千字
文档摘要

《中国诗词大会》其次季第四场试题解析一号挑战者:闪帅

一、识别诗句题

1、 请从以下九字中识别一句五言唐词。天 树 合

底 村 旷

边 绿 野

答案:绿树村边合。出自唐

答案:绿树村边合。出自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

花。”

2、 请从以下十二个字中识别一句七言宋诗。生 得 谁 前

后 赢 自 人

古 无 身 死

答案:人生自古谁无死。出自宋·文天祥《过零丁洋》。二号挑战者:弋锒

1、请从以下九字中识别一句五言唐词。云 具 野

低 旷 黑

天 径 树

答案:野旷天低树。出自唐·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请从以下十二个字中识别一句七言宋诗。万 春 天 树

是 千 落 梨

花 紫 红 总

答案:万紫千红总是春。出自宋·朱熹《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3、填空题

渭城朝雨

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

答案:浥。出自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

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对句题〔请说出上句〕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答案:出自唐·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5、单项选择题

A、李白B、杜甫C、家乡水

A、李白

B、杜甫

C、家乡水

答案:A。唐·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

三号挑战者:武亦姝

1、请从以下九字中识别一句五言唐词。

答案:空山不见人。出自唐·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请从以下十二个字中识别一句七言宋诗。

答案:映日荷花别样红

答案:映日荷花别样红。出自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到底西湖六

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填空题

名岂文章著,官

老病休。

答案:应。出自唐·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

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4、对句题〔请说出上句〕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答案:出自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仆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5、单项选择题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的“历历”是什么意思?A、清楚B、零落C、象声词

答案:A。唐·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悠”中哪一个字是错的?A、噪×--燥 B、逾×--俞 C、悠×--幽

答案:C。出自南朝梁·王籍《入假设耶溪》“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常年悲倦游。”7、“天假设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借用了以下哪一位诗人的诗句?

A、李贺。 B、李商隐 C、杜牧

答案:A。出自《七律·人民占据南京》。借用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衰兰送客咸阳道,天假设有情天亦老”。

8、以下诗句中“可怜”的含义与其它两项不同的是?A、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B、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装。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答案:A。A出自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B出自唐·李白《清平调·其二》。C出自唐·白居易《暮江吟》。

9、以下诗句,哪一项为哪一项正确的?

A、料峭轻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B、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夕照却相迎。

B、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夕照却相迎。

C、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答案:C。出自宋·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终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始终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

也无晴。”

四号挑战者:毕凯

1、请从以下九字中识别一句五言唐词。

答案:恨别鸟惊心。出自唐·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2、请从以下十二个字中识别一句七言唐诗。

答案:天下谁人不识君

答案: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