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pptx
文件大小:11.75 M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6-03
总字数:约1.49千字
文档摘要

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

年级:八年级学科:初中语文(统编版)

活动一:文化遗产我来展示

《迎大旗》,又称迎龙虎大旗,是磐安县玉山茶场庙庙会“赶茶

场”活动的标志性活动项目,旗大惊人,长26米、宽22.3米,

总面积579.8平方米。大旗的旗面需绸料300余丈,红、黄、绿色绸作旗边,共36幅绸制成,旗面制作耗时2个月,绘有龙、虎、

狮、豹或八仙过海等图案。大旗旗杆高33米,杆顶端直径24厘米,上端系耸竹24——36根,迎举时需80多人才能竖起,然后慢慢移动,大旗迎风招展,猎猎飘舞,气势宏大,场景壮观。

(二)乌龟端茶

!

乌龟端茶,是婺剧小戏《浪子踢球》中的一段独舞,动作诙谐,耐人寻味,颇受观

众喜爱。“乌龟端茶”流传于深泽一带,距今已有160年历史。全舞分两段,第一段是端茶和献茶,第二段表现得赏后的兴奋心情。表演的所有跳进动作都是主力腿下蹲的下桩步。翻、转、旋等动作连贯,一气呵成。头部动作模仿乌龟形态,伸头慢,缩头快。全舞音乐节奏分明,每个跳步都落在强拍上,锣鼓点与动作配合紧密,音、舞风格诙谐,富有跳跃性。乌龟端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十大集成”采编时,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并在全县民间艺术普查现场会、优秀民间艺术大展演、新春团拜会及招待外宾等多种场合表演,深受欢迎。

(三)炼火

磐安炼火,流传在浙江磐安一带,是具有神秘地域文化色彩的传统

民俗事项。炼火起源于先民对火的崇拜,是古代“祓除”习俗的遗存。炼火与先民狩猎归来围着大堆篝火庆祝狂欢的场景极为相似,

因赤脚在通红的炭火上表演而得名。后来,炼火又与永康方岩胡公”等地方神祗信仰相结合,兼具驱瘟、避邪、祈福、治病、求平安等目的,形成一整套仪式规范,在这一方古老的土地上世代传承,每年重阳节和胡公祭日均要举行大型炼火活动。

眼前的男人手持木棍

专业动作请勿模仿

(四)婺州南宗祭孔典礼

“婺州南宗祭孔典礼”经过800多年的传承,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祭

孔风格,在保留传统仪式的基础上,如行三跪九叩大礼、用太牢或少牢为祭品等,也逐渐融入了磐安民间艺术表演,如拜斗、走马等。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中带上了几分生动鲜活。婺州南宗祭孔以族祭为主,分为墓祭与庙祭,至今仍以榉溪村孔氏后裔为参加对象,不对外开放,是典型的南宗家族祭祀型祭孔典礼。

2

具有较长历史传统、较大影

关注亟需保护和抢救的项目

3

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

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

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且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活动二:文化遗产我来宣传

为了更多的人了解磐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每个小组为自己选择的项目写一段宣传语。

《炼火》宣传语

在浙中山区,有着一群披着闪闪金鳞的蹈火者,他们手持钢叉,大声呐喊,赤脚走在烧红的炭火上,快时如烈马奔腾,慢时如闲庭信步。把原本高耸的“火山”踩平,预示着“平平安安”,保佑乡里百姓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寄托着磐安人对未来美好的祈盼。

《乌龟端茶》宣传语

头部动作模仿乌龟形态,伸头慢,缩头快,动作诙谐,耐人

寻味。翻、转、旋,动作连贯,一气呵成,深受欢迎。

活动三:保护遗产我来支招

小组合作探究,为文化遗产传承提建议,请在纸上分点名列。

活动三:保护遗产我来支招

1.加强宣传遗产保护意识

2.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活动

3.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4.加大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投入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