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农为邦本,本固邦宁.docx
文件大小:46.32 KB
总页数:11 页
更新时间:2025-06-04
总字数:约7.5千字
文档摘要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在人们的印象中,农村人就是种田的,是辛苦的、贫穷的、落后的,他们每天重复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而说起农业类高校,不少人则会高呼“从农业类高校毕业是要去种地的,不要报!”因此,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凡是带“农”字的专业和高校都会被嗤之以鼻。

然而,你可见过植保无人飞机、无人驾驶拖拉机等智能化农机装备在广袤的田野上忙碌?你可了解过高空测报灯、自动虫情测报灯等现代化农机装备为农业增产护航?你可知道技术服务APP能随时为农民答疑解惑?……

现代农业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而是机械化、电气化、智能化的农业;农业类高校中也不是只有“种地的”专业,也有让机器的声响回荡在希望的田野上的专业。

这期,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做出贡献的部分农业类高校。

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无人农场”的创建

开始耕地时,空旷的田野中,不见一人,一台无人驾驶旋耕机从机库中自动驶到田间,它在38分钟的时间里完成14亩地的作业后,又自动回到机库,停在自己的位置上;播种之时,无人驾驶播种机一个小时播种完20亩地后,又自动回到机库;需要做田间管理时,无人机在空中来回施肥、喷药,而地面的水田喷雾机则利用它的雾化喷洒技术,对水稻根部和下部常見问题进行防治;丰收季节来临时,无人驾驶收割机在田间忙碌,待它的粮仓装满时,它就给在一旁等候的无人驾驶运粮车发个信号,运粮车就自动走过去从收割机上卸粮,卸完粮后,运粮机就自动开到路边,将粮食卸到无人驾驶卡车上,再由卡车自动运到粮仓去。

这便是华南农业大学创建的无人农场,其创建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副校长罗锡文介绍,从最开始的耕地,到最后的收获,无人农场全程实现了智慧化、无人化。

2021年,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增城水稻无人农场的早稻亩产达到662.29公斤,而当地同一品种的平均亩产为500公斤左右。

从2004年开始,罗锡文团队就开始研究农业机械导航及自动作业关键技术。他们先后突破了导航定位、路径跟踪、电液转向、电机转向、速度线控等十大关键技术,研制出了无人驾驶旋耕机、播种机、插秧机、高地隙宽幅喷雾机和收获机,实现了耕整、种植、田间管理和收获的全程无人机械化作业。

“一个年轻人坐在田边吃冰激凌,所有的农机都在田里自动作业。如果看得再仔细一些,你会发现所有的农机都没有驾驶室,都是无人驾驶的,这就是明天的农业。”在“智慧农业创新院士论坛”上,罗锡文这样形容未来的无人农场。

目前,在全国14个省份,已启动了30个无人农场项目,涵盖水稻、小麦、玉米、花生等多个作物。这一广泛的应用范围表明无人农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支持。

罗锡文院士的梦想与使命

“有人问我的梦想是什么。‘耕牛退休,铁牛下田,农民进城,专家种田’,就是我的梦想。有人问我的使命是什么。大力推进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就是我的使命,也是我们中国农机人的使命!”罗锡文这样说道。

每到一个地方进行水稻直播推广试验,罗锡文都要赤脚到田里感受当地泥土的特性,这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他说机器是否适应土壤特性、作业性能如何,仅靠计算机模拟或者站在田间地头观察是没法知道的。“什么是脚踏实地?就是要两只脚踩在泥土里去感受农机作业的情况。另外,还要多到农村中走一走,多听听农民的意见,这样才能有所启发,才能研发出农民需要的技术。”

有一次罗锡文到新疆推广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春寒料峭,他卷起裤腿就踩进覆盖着薄冰的水田里,一位和田地区墨玉县的维吾尔族老乡见此拉着他的手感慨道:“我从没见过像您这样的教授。”

华南农业大学名片

华南农业大学校园风光

华南农业大学的前身是始创于1909年的广东全省农事试验场暨附设农业讲习所。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农学院、岭南大学农学院和广西大学农学院的一部分合并成立华南农学院,隶属农业部主管。1984年,学校更名为华南农业大学。2000年,国家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学校由农业部划归广东省主管。

学校的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化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微生物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工程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免疫学、计算机科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社会科学总论等1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近年来快速进步的高校

“一门三院士”

我国“稻作科学之父”、华南农学院首任院长丁颖,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率先开始了水稻育种与光温生态研究,是我国稻作史上第一个利用野生稻杂交培育出水稻新品种的人,奠定了学校作物学科发展的基础。

刘耀光院士团队在杂交稻育性控制的分子机制等研究领域优势明显,相关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另外,团队创建出的高效的植物多基因叠加系统和多基因编辑体系,被全球上千个实验室使用。

华南农业大学作物学科历史悠久,底蕴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