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人”的电视记者炼成记
从业者:刘大明
从业年限:8年
从业地点:北京
一句话感受:把自己当哪吒,坐在地上就能写,掏出摄像机就能拍,举起话筒就会播
对口专业:新闻学、傳播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汉语言文学、哲学、法学、政治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等
从业门槛:市(区、县)级融媒体需本科以上学历,在省级以上新闻媒体,研究生学历较有竞争力,央媒多要求名校研究生或海外名校人才
能力要求:吃苦耐劳、热爱新闻,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学习能力,懂得察言观色、顾全大局,还要有客观真实的新闻态度
晋升路径:记者→主任记者→编辑→编辑部主任→主编→副总编辑→总编辑
薪资水平:月薪一般为7000—15000元
入职提醒:这一行业的工作强度较大,熬夜加班是常态,要有较强的抗压能力和身体素质
“社恐”如何拥有
成为电视记者的能力
我从小就不爱说话,我妈老说我“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我爸说我“蔫头蔫脑,上不得台面”。按现在的网络流行语来说,我就是一个如假包换的“I人”。少时在课堂上,我从不敢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生怕自己说错,也害怕被大家关注,但这并不代表我没有自己的思考,实际上很多问题我已经在心里拟好了答案,如果老师真的叫到我,我可以说得比其他人精彩,然而因为胆怯与迟疑,我总是羞于开口。
有一天,我看到电视上正在播社会新闻,一个老奶奶买到了假货,急得直哭,黑心商家就是不肯退钱。电视新闻记者来到现场报道事情经过,不厌其烦地采访了商家和工商部门,终于让老奶奶拿到了退款,这让我大为触动。我现在还依稀记得,那位记者,身着运动服,并不帅气,也毫无“主持范儿”,甚至还因为过于紧张而有些迟疑语塞,但这并不妨碍他的新闻专业性,而且可以从采访中感受到,他的逻辑思维和行动力都很强,并有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头。
正是因为这份偶然的关注,我在心里暗想,也许我永远成不了美丽大方有气场的倪萍、周涛,但我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勇于在镜头前发声、有社会责任感的记者。于是乎,梦想的小小种子就这样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我开始有意识地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我开始了第一步,自己和自己对话,在一个没人的角落里,把对某件事的看法完整清晰地讲述给自己听,培养说话的连贯性;第二步,报名参加老师布置的作文阅读活动和新闻采访比赛,勇敢地在同学们面前表达观点和看法;第三步,在多人聊天时,试着插入一个话题,循序渐进地诱导大家跟着我的思路走。
后来,我也渐渐明白,“社恐”其实不是真的恐惧与人交流,只是还没做好表达自己的准备,如果你的表达欲旺盛却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场合,不妨尝试一下我的方法。
成为电视记者的第一步:
读大学时我如愿进入新闻学专业,学会了不少写新闻、拍短视频、做采访的技能,可是我的天地只停留在校园里,毕业时,我才得到了真正接触电视媒体的机会。
我的第一份实习是在某市级电视台,进入新闻部时,我发现至少有十几个大学生等候在那里,局促不安地等着上级分配实习任务,大家都是来自不同院校的毕业生,有的是自己应聘,有的是学校或老师推荐,还有走关系进来的。领导说得很清楚,我们这些实习生只有短期的实践机会,没有留下的可能,话毕就把我们分给不同的“老记者”来带,带我的“老记者”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但给我的感觉相当成熟老练,无论是日常交流谈吐,对社会新闻事件的观点,还是办公室的人情世故,好像都能面面俱到、滴水不漏。
当时我们的工作节奏是上午找新闻线索,出门采访拍摄,中午回单位吃饭,下午开始剪辑,晚上播出。他很少跟我聊天,因此我必须自己眼里有活,时不时地主动凑上去问他:“需要我跟您一起去吗?需要我校对稿子吗?需要我上字幕吗?需要我来剪辑吗?我收集了几个新闻线索,您看有能用的吗?”他才会偶尔分一点活给我。此外,如果他需要取送文件,我就要勤跑腿,他需要导出素材,我就要提前抢占机器,他出门跑新闻,我就帮忙提前收拾准备材料……其余时间,我都是默默坐在隔壁电脑前浏览学习往日的新闻稿,或自己剪辑视频练手,然后请他给我提一些指导意见。
后来,他出去采访也开始带我,他扛着摄像机,我主动给他拎包、拿三脚架、举话筒,不敢有一丝懈怠;他让我试着写新闻消息稿,主题是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相亲,我洋洋洒洒写了一千多字,他看后眉头一皱:“你掺杂太多自己的感受了,婚恋市场你没有调研过,不能想当然地去评价,只需要讲事实就可以了。”
实习期间,我没有逆袭,也没有遇到什么大新闻,甚至连自己做独立采访的机会都很少,但我得到了最基础的锻炼,体验到了如何做一个民生新闻记者。我也一直记着那位“老记者”的话,客观,要客观。
不可缺少的大局观
在最近热播的香港电视剧《新闻女王》里,女主播Man姐一句话就可以临时决定下一秒谁上主播台,谁拿辞退信;男主播佐治哥可以在直播时偷偷关掉竞争对手的提词器和耳返。这样的事情在内地电视台,发生的概率是极低的,如果一旦发生,就是播出事故,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