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新质生产力视阀下师范生核心素养的三维构建与协同培育路径研究.docx
文件大小:24.19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6-04
总字数:约3.93千字
文档摘要

新质生产力视阀下师范生核心素养的三维构建与协同培育路径研究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作为生产力范式跃迁的最新形态,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创新为内核,呈现出三重典型特征:技术层面的颠覆性突破、组织层面的生态化重构和价值层面的可持续增值。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大量具有创新精神、能够充分运用新质生产工具、产生创新生产价值的“新质人才”。构建具有时代响应性的师范生核心素养框架,不仅关乎教育系统的自我革新能力,更是实现新质生产力“创新一扩散一再生产”良性循环的关键环节。

新质生产力视下师范生核心素养的理论建构

1.核心素养的全球话语演进与本土实践

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自我、融入社会、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和能力的集合,是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2]2005年,欧盟正式发布《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框架》,该核心素养框架主要包括:母语沟通能力、外语沟通能力、数学和科技基本素养、数字(信息)素养、学会学习、社会与公民素养、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文化意识和表现。[3]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提出,师范生毕业时应具备“一践行三学会”之核心素养,即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4国内学者对教师核心素养内涵的研究大致围绕师德、教学素养、育人素养和专业发展素养展开。总体而言,核心素养的内涵随社会生产力形态演进持续更新。

2.新质生产力驱动下师范生核心素养重构的必然性

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驱动特征对教育生态系统产生结构性冲击,智能技术重塑教学场景,数据要素重构知识传播路径,产业跨界融合倒逼人才培养范式转型。这些因素导致传统的师范生素养框架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是以AI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教育技术工具迭代速度极快,新的智能教学软件、在线学习平台等不断涌现,对学生的数字素养提出新的要求;二是产业需求从单一技能型转向复合创新型,企业更需要能够跨学科整合知识、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员工。因此,构建科学、完善的师范生核心素养体系,深入剖析各维度在新质生产力语境下的内涵与外延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

新质生产力视阀下师范生核心素养的维度解析

新质生产力视阀下师范生核心素养应当指向能够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胜任力或竞争力,包含其在未来教育实践中应对复杂社会变革、技术创新和教育需求变化的关键能力集合。

1.知识维度:跨界融合的知识图谱

第一,跨学科融合知识。新质生产力的典型特征体现为学科壁垒的消解与知识重构。以智能教育装备研发为例,其完整生命周期涉及教育学原理(教学设计)、材料科学(硬件开发)、计算机视觉(交互设计)、心理学(用户体验)等多学科知识体系的深度融合。师范生需要通过项目式学习构建“T型知识结构”:纵向维度上,深化教育专业理论素养,掌握课程设计、学习科学等核心知识;横向维度上,拓展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认知广度,理解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教育应用场景。这种跨学科融合知识,不仅是应对新质生产力挑战的需要,更是培养未来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

第二,数字技术知识。以ChatGPT、DeepSeek等为代表的AI技术深度融入教育领域,为学生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学习支持,AR、VR等计算机视觉技术,帮助构建沉浸式、虚拟的学习环境,增强了学习的互动性与情境性。师范生需要构建三重层级的数字技术知识体系:一是工具层,包括具备扎实的数字技术知识、熟练掌握各类数字工具应用等;二是算法层,要求深度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底层逻辑,精准把握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场景与价值,掌握将数字资源深度嵌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策略;三是伦理层,应当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算法偏见、数据隐私泄露等风险,深入了解数据安全与伦理知识。

2.能力维度:教育场景的实践智慧

第一,教学创新能力。在教学方面,师范生应具备“三维创新力”:一是内容革新力,教学内容的更新能够始终紧密结合国家发展大局、科技知识前沿和学生成长需要;二是方法焕新力,能够以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利用智能学习助手依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特点,个性化推送学习任务与练习,根据反馈灵活调整教学方案,提升教学的生动性与有效性;三是评价更新力,能够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学生学业质量多维评价体系,综合考量学习过程、知识掌握、能力发展等多方面情况,生成可视化的评价报告,全面衡量学生学习成果。

第二,综合实践能力。一方面,要培养师范生前瞻的产业洞察能力,能够深度把握产业链发展趋势及技术变革动向,为未来教学储备真实的项目案例。另一方面,要培养较强的产教资源转化能力,能够运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