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工作五个全覆盖整改措施
针对部分地区基层党组织设置不合理,导致覆盖存在空白和盲区的问题,我们需开展全面的基层党组织设置情况排查。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学校等各个领域,详细了解党组织的分布和覆盖状况,重点关注新型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集中的区域。对于符合建立党组织条件但尚未建立的,要及时组建。例如,在一些新兴产业园区,根据企业数量和党员分布情况,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的原则,通过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等多种方式建立党组织。对于党员人数较少、暂不具备单独组建条件的,可依托行业协会、商会等联合建立党组织,实现党的组织应建尽建。
同时,要动态调整党组织设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及时跟进党组织的设置变化。如在农村,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要适时调整村党组织设置,探索以产业链、合作社为依托建立党组织,将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为解决党员发展不均衡、党员教育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党员发展计划。注重从青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加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领域发展党员的力度。建立党员发展对象储备库,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定期组织培训和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
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是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关键。一方面,要丰富党员教育内容和形式。除了传统的集中学习、专题讲座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线上学习平台,开发微党课、在线课程等资源,方便党员随时随地学习。另一方面,要严格党员日常管理。建立健全党员积分管理、民主评议等制度,加强对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履行党员义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等情况的考核评价,对不合格党员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置。
强化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
部分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存在设施简陋、功能单一等问题,影响了党组织活动的开展和党组织凝聚力的发挥。要加大对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的投入,按照有场所、有设施、有标志、有党旗、有书报、有制度的“六有”标准,规范建设党组织活动阵地。
在农村,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整合利用村部、闲置校舍等资源,建设集党员活动、教育培训、便民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在城市社区,合理规划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建设社区党群服务站,为党员和群众提供便捷的服务。同时,要加强对活动阵地的管理和使用,制定完善活动阵地管理制度,定期组织开展各类党组织活动,提高活动阵地的利用率。
工作覆盖整改措施
完善群众工作制度
为确保群众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要建立健全群众工作各项制度。建立定期走访群众制度,各级领导干部和基层党组织成员要定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需求和诉求,及时发现和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走访过程中,要详细记录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建立走访台账,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明确责任人和办理时限。
建立群众诉求办理反馈制度,对群众通过各种渠道反映的问题,要及时受理、及时办理、及时反馈。建立群众诉求办理跟踪机制,对办理情况进行全程监督,确保群众诉求得到有效解决。同时,要建立群众工作考核评价制度,将群众工作纳入领导干部和基层党组织的绩效考核体系,对群众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进行问责。
创新群众工作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群众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群众工作信息化平台。例如,建立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政策信息、工作动态,与群众进行互动交流,拓宽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
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群众工作。线上通过网络平台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线下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增强与群众的联系和互动。同时,要注重运用协商民主的方法,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实施前,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组织群众进行协商讨论,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提升群众工作能力
部分干部在群众工作中存在能力不足、方法不当等问题,影响了群众工作的效果。要加强对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培训,将群众工作课程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定期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培训内容要涵盖群众工作理论、政策法规、沟通技巧、应急处理等方面,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方式,提高干部的群众工作实际操作能力。
建立干部挂职锻炼制度,选派优秀干部到基层一线挂职锻炼,让干部在实践中积累群众工作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要鼓励干部在群众工作中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不断提升群众工作整体水平。
服务覆盖整改措施
拓展服务内容
为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求,要进一步拓展服务内容。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加大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例如,加强农村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