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交通工程: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说起交通,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车辆川流不息的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繁忙的火车站、机场等。我们每天上班、上学、购物、出差、游玩等几乎都离不开交通,购房置业、开办工厂等都需要首先考虑交通问题。人的一生有大约十分之一的时间消耗在交通上。
既然交通对人们的生活如此重要,那么,交通运输类专业是否值得一学?毕业后的发展前景如何?作为交通运输类专业中招生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两个专业,交通运输和交通工程之间有何联系与区别,主要学习课程和学科侧重点是什么?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指挥得了交通,干得了“汽修”
交通运输是一个典型的工科专业,它并不像某些专业听上去那样神秘,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问交通运输到底能干什么?那就厉害了:它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还能让行人“上天入地”,包括空中飞行管制、地上火车编组、地下地铁穿行、长江乘船游行……
交通运输,可以拆分成两个词来理解,即“交通”和“运输”。“交通”包括了铁路、公路、水路(河道和海洋略有不同)、航空以及管道。“运输”包括了前期规划、施工以及中后期的运行、调度和管理。
前期规划很好理解,对于铁路来说就是选线和选址。前期施工,顾名思义,就是逢山开洞,遇河搭桥,最主要的就是学习桥梁、隧道建设等土木知识。中后期的运行、调度和管理可能更符合交通运输的“气质”,比如路线规划完了,铁路也修建好了以后,列车要如何开行,要几点从火车站出发,到下一站又要怎么安排,遇到特殊情况怎么办,等等。至于路线的远期规划和客流分配等问题,也需要我们交通运输专业对应方向的同学去解决。
专业课程方面,我们既需要学习数学、力学、工程制图、土木测量、机械基础、传热学基础、工程材料、电工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及自动化控制、通信导航等理工科课程,也需要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系统科学、运筹优化、技术经济分析等人文社科的相关知识。
大一大二时,我们参观了整面墙都是液晶屏幕的车站调度中心,学习和研究铁路的各种设备。那个时候我才知道,火车居然是头上带着天线,一路搭在电线上滑到终点的;我们每天坐的地铁,其实基本上都是自动驾驶的;动车组是由若干辆有动力的列车组合起来,共同提供动力的,所以“火车跑得快”,并不是“全靠车头带”,而是一众列车“团结协作”的结果。
从大三开始,我们会学习如运筹学等更为艰深的课程。老师都说“运筹学”这个词翻译得传神,颇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意味,事实上这也是我们交通运输的目标之一。我们要学着自己做模拟列车的编组、开行计划,然后将计划录入计算机,就可以看到沙盘上的迷你轨道小火车按照指令运行、停站,最后回到车库了,特别有趣。另外,我们还要参加实训课程,在高速运行的机床上进行操作,制作出特定的模具或者零件,甚至还学习了焊接技术。同学们都开玩笑说:“今天实训完,我都可以回家开汽修厂了!”
打造更为顺畅的城乡交通脉搏
交通工程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起步,70年代末期引入我国的年轻的交叉性专业。它综合了人、车、路、环境及能源等问题统一进行研究。
从学术上讲,交通工程是研究交通发生、发展、分布、运行与停驻规律,探讨交通调查、规划、设计、监控、营运、管理、安全的理论、方法以及有关设施、装备、法律和法规,协调道路交通中人、车、路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使道路交通更加安全、高效、快捷、舒适美观、方便、经济的一门工程技术科学。从通俗意义上讲,交通指人或物的位置移动,交通工程就是针对人或货物的位置移动的数量、方向、品质的需求,研究到底应采取什么策略来实现这种需求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学问。
交通工程专业的研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道路交通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道路的规划、设计、运行的各方面。覆盖全部城市、乡村的道路网是怎么规划出来的?各种等级的道路应该有什么比例关系,不同等级的道路之间如何衔接?一条道路应该有几个车道,道路交叉口应该如何设计才能安全又高效?信号灯怎样设计才易看清?信号灯时长多少才能让路口通过的车辆最多,并有效减少车辆排队情况……
城市轨道交通方面则主要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等)的规划、设计、建设及运营组织管理等,具体包括线路沿着城市哪条主干道路布局,设置多少个车站,站间距多少?线路如何构建成交通网络,不同线路的功能及服务范围如何划定?线路怎么设计,才能最大限度利用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动能—势能间的有效转化,达到节能目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中换乘车站如何布置,每个车站的出入口具体布设于什么位置?列车有几节编组,发车间隔几分钟?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间如何协调?等等。
机场方面主要研究区域乃至全国民用机场网络的系统规划。如机场的规模多大,选址与周边城市的距离和发展关系,机场长期发展定位等;研究具体机场的总体规划,如跑道数量、构型、方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