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模考试题及答案(附解析)
一、单选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
1.一般常把()nm波长的光称为可见光。
A、200~800
B、400(或380)~800(或780)
C、400~860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可见光通常是指波长范围在400(或380)~800(或780)nm之间的电磁波,这个波段的光可以被人类的眼睛感知到,从而产生视觉。选项A中波长范围200~800nm不准确,200nm以下属于紫外线等不可见光范围;选项C中400~860nm范围不准确,800(或780)nm以上属于红外线等不可见光范围。
2.采用碘量法中的叠氮化钠修正法测定水中溶解氧时,在加入固定剂前加入氟化钾溶液,以消除()的干扰。
A、Fe2+
B、NO2-
C、Fe3+
正确答案:C
3.检验检测机构实施内部审核的目的是()
A、改进和完善管理体系
B、对管理评审的补充
C、评价管理体系是否持续按要求运行
D、以上A、B、C都是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内部审核是检验检测机构对自身管理体系的一种自我检查和评价活动,目的是确定管理体系是否持续符合管理体系标准和机构自身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是否得到有效实施与保持,而非主要针对改进完善管理体系或作为管理评审的补充,所以主要目的是评价管理体系是否持续按要求运行。
4.原子化器的主要作用是()。
A、将试样中待测元素转化为激发态原子;
B、将试样中待测元素转化为基态原子;
C、将试样中待测元素转化为离子。
D、将试样中待测元素转化为中性分子;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原子化器的主要作用是将试样中待测元素转化为基态原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原子化器的功能就是把样品中的待测元素从各种化合物中解离出来并转化为基态原子,基态原子吸收特征光后跃迁到激发态,通过测量特征光被吸收的程度来测定元素含量。
5.下列操作哪一种是正确的()。
A、滴定之前用操作溶液将滴定管淋洗几次
B、称量某物时,未冷至室温就进行称量
C、发现某砝码有腐蚀时,仍使用该砝码
D、滴定之前用被滴定的溶液淋洗锥形瓶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在进行滴定操作前,用操作溶液将滴定管淋洗几次,可保证滴定管内溶液浓度与操作溶液一致,是正确的操作。未冷至室温就进行称量会因热胀冷缩影响称量结果准确性;砝码有腐蚀会导致称量不准确;用被滴定的溶液淋洗锥形瓶会使锥形瓶内溶质增多,导致测定结果偏高,故B、C、D选项操作均错误。
6.若水体受到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农牧渔业废水污染,会导致水中溶解氧浓度()。
A、下降
B、无影响
C、上升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水体受到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农牧渔业废水污染后,水中的有机物等污染物增多,微生物分解这些有机物会消耗大量的溶解氧,从而导致水中溶解氧浓度下降。
7.工业企业厂界噪声监测点位应选在法定厂界外1m,高度m以上,距任一反射面距离不小于lm的位置。()
A、1.0
B、1.2
C、1.5
D、2.0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在工业企业厂界噪声监测中,监测点位应选在法定厂界外1m,高度1.2m以上,距任一反射面距离不小于1m的位置。
8.在同一采样点,同时进行细菌学监测项目与理化监测项目采样时,应。()
A、先采集细菌学检验样品
B、采集理化监测项目的中间采集细菌。
C、同时采集细菌学检验样品
D、后采集细菌学检验样品
正确答案:A
9.污泥回流的主要目的是保持曝气池中的()。
A、DO
B、MLSS
C、微生物
D、污泥量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污泥回流的主要目的是保持曝气池中的活性污泥浓度,即MLSS(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污泥回流可以使曝气池内维持足够数量的活性污泥,以保证污水中的有机物能被有效分解和去除。DO是溶解氧,微生物是参与分解有机物的主体,污泥量表述不准确,保持曝气池中的MLSS才是污泥回流的关键目的。
10.()能较确切地代表活性污泥微生物的数量。
A、SVI
B、SV%
C、MLSS
D、MLVSS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MLVSS即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它表示的是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细胞的重量,能较确切地代表活性污泥微生物的数量。而MLSS是混合液悬浮固体,包含了微生物细胞、无机物等;SVI是污泥体积指数;SV%是污泥沉降比,它们都不能像MLVSS那样确切代表活性污泥微生物数量。
11.一个分析方法或分析系统的是反映该方法或该测量系统存在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综合指标,它决定着这个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A、精密度
B、准确度
C、灵敏度
D、检出限答案;()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准确度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它反映了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综合影响,决定着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精密度主要反映随机误差的大小;灵敏度是指分析方法对单位浓度或单位量物质变化的响应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