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甘蓝颜色变变变》
一、设计意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中班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充满好奇,尤其对颜色变化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紫甘蓝汁作为天然酸碱指示剂,其遇不同酸碱性饮料产生的颜色变化,能直观、趣味地呈现科学原理,满足幼儿的探究需求。本次活动以“饮料侦探大冒险”情境贯穿,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应用”的科学探究流程,引导幼儿亲身体验紫甘蓝汁变色的神奇现象,初步理解酸碱性与颜色变化的关系。同时,将科学探究与健康饮食教育有机结合,让幼儿在发现科学奥秘的过程中,建立“多喝健康饮品”的生活认知,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幼儿发展阶段与水平及幼儿已有经验
在科学领域中,中班幼儿(4-5岁)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能够通过直接观察、触摸和操作感知事物的外在特性(如颜色、气味),但对抽象的科学概念(如酸碱性)需借助直观现象辅助理解。此阶段幼儿对颜色变化敏感且充满探究兴趣,能使用滴管等工具进行简单实验操作,但动作控制不够精准(如滴液量不均),需通过规范口诀(“一按一松”)和可视化标记(滴管刻度线)强化操作技能。
生活中,幼儿对饮料的认知存在“颜色偏好”误区(如认为黑色可乐“不健康”但喜爱其甜味),故实验中将可乐替换为无色透明的雪碧(同为酸性饮料),避免颜色干扰对实验结果(紫甘蓝汁遇酸变红)的科学判断。幼儿虽具备颜色混合实验经验(如红黄变橙),但对天然色素(花青素)的变色原理尚不熟悉,且容易将现象绝对化(如“变红=有害”),需通过对比天然酸性饮品(柠檬水)与含添加剂饮料(雪碧)的原料差异,结合“健康红绿灯”游戏(红灯少喝、绿灯多喝),引导其建立相对科学的饮食认知。
在活动中,幼儿可能因工具争抢或记录偏差(主观涂色偏好)出现合作冲突,教师可通过角色分工(实验员、记录员轮换)和色卡匹配记录法支持其完成探究,最终将颜色变化现象与健康饮水意识有机结合,实现科学启蒙与生活教育的双重目标。
三、活动目标
1.对紫甘蓝变色现象产生浓厚兴趣,愿意用实验工具验证猜想。
2.通过实验观察紫甘蓝汁与不同饮料混合后的颜色变化,能用“我发现…变成…”句式描述现象,并记录结果。
3.感知紫甘蓝汁的“变色”与饮料特性相关,初步理解“健康饮料”(如白开水)与“少喝饮料”(如碳酸饮料)的简单区分方法。
四、活动重点
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并准确描述紫甘蓝汁与不同饮料混合的颜色变化,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猜想—验证—记录)。
五、活动难点
理解颜色变化与饮料酸碱性的对应关系,避免绝对化认知(如区分“天然酸性饮料”与“含添加剂饮料”的健康差异)。
六、活动准备
(一)经验准备
1.教师经验准备
①深入理解《指南》中班科学领域目标,掌握幼儿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特点。
②熟练掌握紫甘蓝变色的科学原理(花青素遇酸变红、遇碱变蓝、遇中性物质呈紫色),提前预演实验步骤,确保操作安全、现象明显。
③了解常见饮料的酸碱性(如雪碧、柠檬水呈酸性;矿泉水、牛奶呈中性;苏打水呈碱性)及健康属性。
2.幼儿经验准备
①认识常见饮料的名称和外观,有初步的“健康饮料”概念(知道白开水、牛奶有益健康)。
②具备使用滴管、简单记录表的经验,能进行颜色匹配与简单分类。
(二)物质准备
1.教具准备
①情境道具:“科学小侦探”工作证(每人1张)。
②多媒体课件:介绍小侦探的任务、演示紫甘蓝汁在不同液体中的变色过程。
③实验演示材料:紫甘蓝实物(完整1颗、切片1份)、透明杯(6个)、紫甘蓝汁(分装50ml小瓶)、雪碧、矿泉水、蜂蜜水、冰糖雪梨饮料、柠檬水。
2.学具准备
①实验套装:透明小杯6组(每组5个,贴有雪碧、矿泉水、蜂蜜水、柠檬水、冰糖雪梨汁标签)、滴管(12只)、浅盘(盛放材料,12个)、彩色记录笔(7盒)、猜想表一份,“侦探记录单每组两份”(表格形式,含饮料名称、实验结果)。
②工具:毛巾(清洁桌面)。
3.环境准备
集体教学区:U型桌椅摆放,中央设教师示范台
实验操作区:3组实验台,每组配备完整实验材料
展示区:实验表介绍、猜想表
七、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部分:情境导入,引出紫甘蓝变色侦探任务
1.角色导入教师佩戴“科学精灵”头饰,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今天,紫甘蓝小精灵带着一个神奇的任务来到这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它说:‘在饮料王国里,有些饮料是健康小卫士,有些却是调皮小怪兽,需要小侦探们用科学的方法把它们找出来!’”
2.数字人说任务,引出主题紫甘蓝变色密码
“我们的任务是——用紫甘蓝汁作为‘侦探放大镜’,观察不同饮料遇到它会发生什么变化,根据颜色变化判断哪些饮料更健康!”,发放“科学小侦探”工作证,幼儿佩戴后入座。
意图:通过角色扮演与任务驱动,激发幼儿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