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科终末消毒处理流程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ONTENTS
01
前期准备规范
02
消毒剂选择与配制
03
标准化操作流程
04
防护措施执行
05
消毒效果验证
06
终末处置记录
01
前期准备规范
2014
人员防护等级确认
04
01
02
03
防护服
穿戴符合传染病防控要求的防护服,确保全身防护。
防护手套
选择适合的手套,确保手部不受病原体污染。
防护面罩/眼罩
佩戴防护面罩或眼罩,防止病原体进入眼睛或面部。
呼吸道防护
佩戴符合标准的口罩或呼吸器,防止呼吸道受到感染。
消毒剂
确认消毒剂种类、浓度和数量,确保满足消毒需求。
消毒物资清点标准
消毒器械
检查消毒器械是否完好,包括喷雾器、擦拭工具等。
辅助物资
准备必要的辅助物资,如消毒湿巾、垃圾袋、清洁布等。
应急物资
准备应急处理物资,如泄露处理剂、急救药品等。
01
02
03
04
标识醒目
在污染区域设置醒目的隔离标识,明确禁止非相关人员进入。
标识规范
遵循医院或相关机构的标识规范,确保标识的统一性和有效性。
标识清晰
标识应清晰明了,易于识别和理解。
标识持久
选择持久耐用的标识材料,确保在整个消毒处理过程中标识清晰可见。
污染区域隔离标识
02
消毒剂选择与配制
可杀灭细菌繁殖体、部分真菌和病毒,如醇类、酚类消毒剂等。
中效消毒剂
只能杀灭部分细菌繁殖体和亲脂性病毒,如季铵盐类消毒剂等。
低效消毒剂
可杀灭包括细菌芽孢、真菌、病毒等在内的多种微生物,如过氧乙酸、二氧化氯等。
高效消毒剂
适用病原体消毒剂分类
浓度配比操作规范
配制后的消毒剂要及时使用
避免长时间放置导致浓度降低或污染。
03
采用专用配制容器,使用精确的计量工具,确保配制过程无污染。
02
配制过程要规范
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配比
确保消毒剂浓度准确,避免浓度过高或过低影响消毒效果。
01
溶液稳定性
了解消毒剂溶液的稳定性,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因分解导致浓度降低或产生有害物质。
溶液更换频率
根据消毒剂种类、使用频率和环境温度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溶液更换频率,确保溶液始终处于有效状态。
溶液储存要求
储存消毒剂溶液时,需遵循产品说明书要求,放置于阴凉、通风、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等不利因素影响。
溶液有效期管理
03
标准化操作流程
潜在污染区
潜在污染区应进行消毒处理,地面、物表使用含有效氯的消毒液擦拭。
污染区
污染区应先进行清洁,再消毒。地面和物表使用含有效氯的消毒液擦拭,且需作用一定时间后再用清水擦拭。
清洁区
清洁区应湿式清洁,以从上到下、从内到外的顺序进行清洁。清洁工具应分区使用,避免交叉污染。
环境表面处理顺序
紫外线消毒
在无人的环境下,使用紫外线灯进行空气消毒,消毒时间应达到规定要求。紫外线灯应定期检测其消毒效果。
空气消毒机
根据消毒机的使用说明书,正确启动空气消毒机,确保消毒效果。消毒机应定期清洁、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空气消毒设备启动规程
清洗
清洗后的器械应进行消毒处理,以杀灭附着在器械上的病原微生物。消毒方法应根据器械的材质和使用情况选择,确保消毒效果。
消毒
干燥
消毒后的器械应尽快干燥,避免长时间湿存导致细菌滋生。干燥方法可采用自然晾干或使用干燥设备,确保器械的干燥程度达到要求。
使用后的器械应立即进行清洗,去除附着在器械上的血液、体液等污染物。清洗应在专用区域进行,避免交叉污染。
污染器械预处理要求
04
防护措施执行
穿戴完成后需相互检查,确保防护装备穿戴正确、无遗漏。
三级防护装备穿戴步骤
穿戴一次性隔离衣、医用外科口罩、医用乳胶手套、医用防护口罩(N95)、防护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等三级防护装备。
穿戴防护用品前需进行手部卫生,并检查防护用品的完整性及有效性。
01
02
03
2014
消毒人员动线控制
确定消毒区域,并在消毒区域周围设置警示标识,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消毒人员应按照指定路线进入消毒区域,避免交叉污染。
在消毒过程中,消毒人员需保持双手清洁,不得触摸眼、口、鼻等黏膜部位。
消毒完成后,应按照指定路线离开消毒区域,并进行手部卫生处理。
04
01
02
03
废弃物应使用专用包装袋或容器进行密封包装,并贴上标识,标识废弃物种类、产生时间等信息。
废弃物最终需交由专业处理机构进行无害化处理。
废弃物转运前,需对包装袋或容器进行再次密封检查,确保无泄漏。
废弃物转运时,需按照指定路线进行,避免经过人员密集区域。
废弃物密封转运流程
05
消毒效果验证
生物监测采样点位
室内空间的中部和四角以及距离墙面1米处进行空气采样。
空气采样
选择消毒后易污染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床栏、桌面等。
物体表面采样
在消毒后,对医护人员的手进行采样,以验证手部消毒效果。
医护人员手采样
01
02
03
指示卡颜色变化
根据化学指示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