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0陀螺》教学设计
项目
内容
教材分析
《陀螺》是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位于第六单元。本单元以“童年生活”为主题,语文要素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课文以陀螺为线索,叙述了作者童年时期玩陀螺的经历。文章语言生动,情感真挚,既展现了作者对陀螺的喜爱,又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通过学习本文,学生不仅可以体会到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还能从作者的经历中获得启示,明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道理。同时,文章中丰富的人物心理描写、细致的动作描写等,为学生学习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和思想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9-10岁的年龄段,这个阶段的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探索欲望,且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基础。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一些阅读经验,能够初步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但在深入理解文本内涵、体会作者情感变化以及从具体事例中提炼道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提升。对于童年趣事类的文章,学生往往比较感兴趣,容易产生共鸣,但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理解不够深入、抓不住重点等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标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如“兵、恨、帅”等生字,“冰天雪地、否则”等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会运用批注的方法阅读课文,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在玩陀螺过程中的心情变化,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情感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引导学生从文中领悟“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道理,并能将其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在玩陀螺过程中的心情变化,感受童年玩陀螺的乐趣;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并能在阅读和写作中初步运用。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哲理,并引导学生将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思考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一哲理;培养学生运用批注的方法阅读课文,提高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的能力。
教学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陀螺实物、播放陀螺旋转的视频、创设游戏情境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问题引导法,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如“作者为什么一开始对陀螺不感兴趣?”“‘我’的心情是怎样随着玩陀螺的过程发生变化的?”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究;讲授法,对生字新词的读音、写法、含义,以及文章的写作手法、重点语句的理解等进行必要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陀螺,理解相关概念。
2.学法:自主阅读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思考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共同探讨问题,分享学习成果,培养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批注阅读法,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词语理解、句子赏析、人物情感体会、疑问提出等方面进行批注,提高阅读的深度和质量。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陀螺实物若干、相关图片、视频资料、教学课件、生字卡片、小奖品(如卡通贴纸、小书签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尝试提出自己的问题;收集有关陀螺的资料,了解陀螺的玩法和历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教师活动:拿出一个陀螺,在讲台上旋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玩过陀螺吗?”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玩陀螺的经历和感受。
2.学生活动:观察教师旋转的陀螺,积极回答问题,分享自己玩陀螺的趣事。3.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实物陀螺并引导学生分享经历,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对陀螺的兴趣,从而顺利导入新课,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0分钟)
1.教师活动:布置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纠正读音;讲解生字的字形、字义,如“旋”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理解其与旋转动作的关系;强调易错字的写法,如“否”字的下半部分是“口”,不要写成“日”。
2.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认真认读生字卡片上的字,跟随教师学习生字的字形、字义和写法,做好笔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