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姑苏风光》教学设计.docx
文件大小:15.91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6-05
总字数:约3.84千字
文档摘要

《姑苏风光》教学设计

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匡美锜

教学内容: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姑苏风光》

教材分析:

《姑苏风光》是民歌套曲《大九连环》中的一段,曲调源自“码头调”。整套《大九连环》是用五首江南流行的时调联结而成的民歌套曲,歌唱了江南名胜苏州一年十二个月的美妙景致和风情民俗。“九连环”原指有九个套曲,经整理的这一套曲共有六段。“码头调”又称“剪靛花”调,是整个套曲的序引。曲调委婉动人,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俗话赞美苏州的风光。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一定的演唱能力和欣赏能力、分析表现音乐的能力,但是,重要的还是要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要让他们从心底里喜爱音乐,还要注重音乐课基本常规和欣赏音乐、演唱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持续发展的态势。常规与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每节课堂教学,贯穿于整个学期。各种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不能松懈。

教学目标:

1、能够用柔美委婉的声音演唱《姑苏风光》,从歌曲中体验江南民歌的特色。

2、能够正确掌握圆滑线和附点节奏的用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江南民歌委婉柔美的特色,初步尝试用苏州方言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准确掌握歌曲中的一字多音并能准确演唱。

教学准备:

ppt、音响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

1、从江南风景导入:

T:同学们,我们都生长在江南,在你眼中的江南是个怎样的地方?

S:小桥流水、鱼米之乡、……

T:你眼中的江南真美!如诗如画的江南孕育出了著名的吴文化,你知道吴文化诞生于哪个城市吗?

S;苏州

T: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有谁去过苏州请你来说一说)你所了解的苏州是怎样的?

S:有著名的园林建筑,古镇风貌,虎丘、

T: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拙政园和留园。标志性景点虎丘。有一首诗《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最能代表吴文化和苏州魅力的要属“姑苏第一名街”山塘街了。山塘街紧傍山塘河,通过一座座的桥和另一侧街相连。走在山塘,耳边会不时响起江南丝竹。

【设计理念:本环节多媒体展示和教师介绍姑苏的风光,使课堂开始就进入“美”的情境,既是对本课教学的铺垫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带入于教材内容相应的学习气氛中。】

2、欣赏丝竹乐

T:(欣赏一会)仔细看看,用了哪些民族乐器呢?

S:这首丝竹乐是八大名曲中的《欢乐歌》。主要演奏乐器是:三弦、箫、二胡、扬琴、笛子、琵琶、笙,你知道哪些是丝乐器?那些是竹乐器?虽然只有七八件乐器的合奏,却既有个性又相互交融,演奏得细腻精致。像昆曲、苏剧和评弹都是苏州的民间曲艺!特别是苏州评弹,

它可是中国最美的声音啊!

3、欣赏苏州评弹

T:演员们用什么乐器伴奏的?(三弦和琵琶)这也是丝竹乐中的主要乐器。

T:那你听懂演员唱什么吗?

S:听不懂

T:其实他们是用苏州方言演唱的,最大的特点就是“软”。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们一起用吴侬软语来说一说。(出示拼音标注,yu)

S: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T:苏杭指的是苏州、杭州(苏州话)S;学(拼音)

T:真有味道!苏州话轻清柔美,听起来就像在低吟浅唱。(唱)

T:人们把苏州、杭州比做天堂,那你知道杭州最美的是?(西湖)苏州呢?

T:歌曲第二句发现。

S:山塘

T:对!就是我们刚才去游览的山塘。苏州话就叫山塘。你听出老师唱的哪个字比较有特点?S:好

T:苏州话的好叫做HA,试试看S;学。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体,以审美为核心”,引导每一位学生参与音乐教学活动,通过视频的展示,拓宽学生文化视野,在教学生说苏州方言的过程中,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进一步体验苏州文化的魅力,为后面用苏州方言演唱歌曲也做了良好的铺垫。】

第二版块:学习歌曲

1、听范唱

S:你们活脱脱是一个小苏州啦,请你们完整听一听苏州方言演唱的歌曲,情绪是怎么样的呢?

T:相信同学们有答案了!

S:非常甜美,抒情。

T:这动人的旋律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再来感受一次。(边听边做拱桥状)S:

T:(教师手做拱桥状提醒)

S:乐谱中出现了很多连线

T:是的!你看这么多的连线好比一座座桥横跨在山塘河之上。这里的连线又叫圆滑线,在演唱中要圆润连贯,有连线的地方就有一字多音,你能再找出几处吗?(找出的地方唱一唱)

【设计意图:“聆听”使音乐感受与鉴赏的首要途径和基础,再聆听歌曲前老师给学生提出简单、有针对性的歌曲、带有效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留神倾听从而增加学生听音乐、感知音乐的兴趣,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歌曲内涵。在这首歌曲的两次聆听中不仅把握了歌曲的情绪,并且让学生了解了圆滑线的乐理知识,拱桥的比喻也生动形象的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一字多音。】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