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
山水新声——传统山水元素的当代转化
教材来源
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艺术·美术》七年级下册
内容来源
第二单元《山水抒怀》第3课
主题
山水精神的创新表达
课时
2课时(90分钟)
授课对象
七年级学生
设计者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2022年版艺术课程标准)
本课以《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大核心素养。通过赏析徐冰《背后的故事:鹊华秋色图》等现当代艺术作品,学生将感知传统山水画元素在当代的转化方式,理解艺术家如何通过材料重构实现文化传承。在艺术表现维度,学生需掌握分层叠置、质感对比等立体构成手法,运用卡纸、植物等综合材料创作具有山水意境的装置作品。创意实践环节强调对自然材料的发现与重组能力,通过寻找隐藏的山水活动培养观察力与转化思维。文化理解层面则贯穿于对白山黑水浮雕装置等案例的深度解读,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建立对中华美学精神的深度认同。
2.教材分析
本课承接前两课对传统山水画章法布局与意境营造的学习,重点探讨山水元素在当代艺术中的创新表达。教材选取徐冰装置艺术、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白山黑水浮雕等典型案例,展现传统山水符号与现代材料、空间设计的融合可能。课程通过发现材料中的山水立体山水创作两大实践活动,构建从感知到实践的完整路径。教学中需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当代艺术创作不是对传统的简单模仿,而是通过材质置换、空间重构等方式实现文化基因的现代表达,培养学生在传统与当代之间建立创造性对话的能力。
3.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具备山水画基本构图与皴法知识,但对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化缺乏系统认知。该年龄段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增强,热衷于探索新材料,但容易陷入形式模仿而忽视文化内涵。教学中需注意:1.通过实物材料触摸体验建立具象感知;2.设置阶梯式创作任务(元素提取→局部重构→整体装置),避免创作畏难情绪;3.强化材质—意境的对应关系分析,如丝绸的
流动性对应水纹,树皮的肌理对应山石质感,防止作品成为简单拼贴。
二、学习目标与评价任务
1.审美感知:能解析3种以上现当代艺术作品中传统山水元素的转化方式,归纳材料特性与意境表达的对应关系。
2.艺术表现:运用分层叠置、质感对比等手法,使用卡纸、植物、织物等材料创作具有近中远景层次的立体山水装置。
3.文化理解:通过对比徐冰装置与赵孟頫原作,阐述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的再生路径,撰写200字文化阐释卡。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自然材料中的山水意象,掌握分层构成方法。
难点:材料重组过程中的意境传达与文化内涵保持。
四、教学资源及环境准备
1.材料包:瓦楞纸板(30×40cm)、树皮、苔藓、麻绳、半透明拷贝纸
2.工具:白胶、剪刀、水粉颜料(赭石、花青、钛白)
3.数字资源:徐冰创作纪录片片段(3分钟)、动态山水长卷投影
4.环境布置:6组环形工作台,中央设置材料探索区(枯枝、鹅卵石、纤维织物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对应目标
评价任务
板书(教师示范)
课程导
触摸材料探索区的树
展示《鹊华秋色图》原作
审美感
:80%学
山水新
入
皮、丝绸等物品,用3个形容词描述触感
观察徐冰装置正反面投影,记录2个最震撼的视觉发现
与装置对比图,设问:报纸碎片如何变成远山?
示范揉皱卡纸形成山体肌理的过程
知
生能准
确描述
至少1种
材料特
性与山
水元素
的关联
声材料语言→意境转
化(肌理/
透光性/层叠感)
感知精品
分组观察沈阳博物馆
白山黑水浮雕照片,讨论黑色镜面地板的象征意义
用拷贝纸覆盖在树皮上拓印肌理
解析镜面倒影如何拓展空间维度
展示近实远虚分层示意图
审美感知
拓印作品能体现2种以上自然肌理
空间营造三
法:1.高
低落差→山
势2.透叠
层次→深远
3.倒影延
伸→意境
体察人
品
观看徐冰采访片段,记录文化基因关键词
撰写50字观点:废报纸为什么能承载山水精神?
讲解物象—心象转化规律
展示学生用口罩纱布表现云雾的案例
文化理解
70%学生
观点中
包含重
组隐喻
等关键
词
文化基因现代表达:传
统符号→当
代材料→情感共鸣
体悟艺
品
用麻绳在卡纸基底上勾画水纹线
尝试用撕纸法制作抽象树形
演示以线破面:麻绳分割空间形成溪流
解析南宋马远《水图》的线条韵律
艺术表现
水纹线
具有方
向性与节奏变化
线性表达:
曲直——水
流缓急疏
密——空间
远近
探究学
习
4人小组合作完成30×40cm立体山水装置
分层制作要求:
①近景:树皮+麻绳(实体层)
②中景:镂空卡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