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火烧云教学设计.doc
文件大小:38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6-05
总字数:约2.51千字
文档摘要

2024-2025学年下学期教师公开课教学设计

班级:三六班学科:语文课题:火烧云姓名:郭凯玥

教材来源:教育部审定2018义务教育教科书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教学主题:火烧云

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基于识字与写字:对于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2)基于阅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乐于与他人讨论交流。

(3)基于口语交际: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学情分析

(1)基于识字与写字:三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自主识字能力,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要让学生能够动脑筋主动识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用多种方法记忆字的音形意。

(2)基于阅读: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但是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往往不够全面,不能细致地描述事物的变化。在阅读方面,要注重默读训练,同时注意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基于口语交际: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认真倾听,较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堂上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小组讨论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分享交流。

3.教材分析

《火烧云》是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本篇课文主要围绕火烧云“变化极多”展开,作者运用了朴实,优美,具体形象的语言来描绘了火烧云“颜色”与“形状”变化极多的特点,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则为运用“一会儿……一会儿……”等反复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火烧云色彩绚丽,也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欢与对美好童年的回忆。

教学目标

1.认识“喂、盈”等生字,读准多音字“模”,会写“凶、猛”等字。积累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借助相关语句说出火烧云的特点,体会人们看到火烧云时的喜悦之情。

评价任务

1.正确认读“喂、盈”等生字,能读准多音字“模”,能正确规范书写“凶、猛”等字。

2.能借助相关语句说出火烧云的特点,体会人们看到火烧云时的喜悦之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任务驱动,解题导入

读课题。什么是“火烧云”?

出示《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

作家是怎么介绍火烧云的呢?找出相应的句子。

两种解释有什么不同之处?你喜欢哪一种表达?说说理由。

火烧云是什么时候上来的?

自渎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了解什么是“火烧云”

环节二

初识火烧云

1.认识多音字“模”。

2.出示文中重要词语,找学生领读。

3.学写“凶猛”“威武”两个词语。

4.再回头看这四组词,分组规律是什么?

5.对应课文内容,哪个自然段写的是火烧云上来了?火烧云的变化极多是在哪几个自然段体现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6.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火烧云的?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正确认读词语,规范书写生字,知道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环节三

共赏霞光美

1.霞光看得见摸不着,作者就借地面事物的颜色变化来写霞光之美。霞光让哪些事物变了色?

2.作者选取小孩、老人、动物进行描写,这些对象凑在一起,让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3.他们在霞光下为什么不是统一都变成红色?

4.老师也仿照这段文字,写了一段,请生读。和原文对比一下,你更喜欢哪种写法?说说理由。

5.再读文段,读出喜悦的心情。

6.火烧云的霞光还会照到哪里去呢?地面上的事物会因此发生怎样神奇的颜色变化?请同学们任选一处,模仿课文第一段写几句话。

学习写作方法,体会人们看到火烧云时的喜悦之情

板书设计

24.火烧云

上来变化下来

颜色多快形状

2024-2025学年下学期教师公开课评课记录

班级:三六班学科:语文课题:火烧云姓名:郭凯玥

王峰青:符合新课标理念,设计多样的学习活动,驱动学生不断思考,构思精巧。

王慧娟:课堂上应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对学生的即时评价要更具有针对性、发展性和激励性。

武文:整堂课环节设计紧凑,形式多样,重点突出,学生的参与度很高。

裴惠平:课堂上需加强对时间的把控。

苏矗:整节课课堂流程完整、课堂氛围好,学生参与程度高,环节的处理比较顺畅。

邢君:教师准备充分,课件精美,各个教学环节自然衔接,学生跟上了教师的节奏。

王国珍: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积极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李倩倩:教师紧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

2024-2025学年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