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火烧云》教学设计 (2).doc
文件大小:40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6-05
总字数:约2.83千字
文档摘要

《火烧云》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教育部审定2018义务教育教科书

内容来源: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主题:大自然的奥秘

课时:共2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认识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会写12个生字,能读记文中词语。

(2)通过词语、句子的积累,增加语言储存,为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3)培养学生探究语言,对信息分类整理概括的能力。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2.教材分析

《火烧云》这篇课文,作者以多个不同构词形式的词语描述了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渲染了红霞飞舞、瞬息万变、目不暇接的奇妙景观。在渲染了色彩之后,又描写了火烧云各种奇妙的形态,向我们勾勒出三幅动态的画面: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而且十分传神地写出瞬息之间由小到大、由清楚到模糊、最后不见的变幻过程。火烧云上来时色彩绚丽,形态多变,下去时则恍恍惚惚,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3.学情分析

1、本班孩子已能在初读充分的情况下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过三年级一年的语言实践训练,基本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3、孩子们对自然景观比较好奇,对描写奇观的文章有浓厚的兴趣。

4、孩子们性格活泼,回答问题积极主动,善于思考,对语文比较喜欢,他们认为语文课的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讲一讲、演一演、画一画、讨论讨论、研究研究,这些都是好玩的游戏一样。

二、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会写12个生字,积累表示颜色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想象火烧云的奇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自然景象的心境。

三、评价任务

1.课前,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观察清晨或傍晚天空云霞的变化,特别是火烧云的自然现象。

2.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先自读,然后同桌之间互相听读,达到流利朗读全文的程度。

3.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读文的感受和体会是什么。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激趣导入

活动一

谈谈自己喜欢的景观。

活动二

走近作者,释题板书

激发兴趣,走进文本

环节二

预习反馈

活动一

自读检测

活动二

正音释义

读课文,认生字

(评价目标一)

环节三

整体感知

活动一

初读课文,想一想:什么是火烧云?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火烧云的?

了解火烧云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火烧云的描写,明确课文的写作顺序。

(评价目标三)

环节四

精读感悟

活动一

有感情朗读第1自然段,说说火烧云上来时,地面发生了哪些变化?用横线画出来。

活动二

有感情朗读第3-6自然段,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火烧云的变化。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评价目标二、三)

环节五

积累运用

活动一

你能给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分类吗?

活动二

天空中这么多的颜色交织在一起,那是多么的美呀!谁能用恰当的四字词语来概括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多的特点呢?

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姿,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多彩。

(评价目标一、三)

环节六

拓展延伸

活动一

背诵第3自然段:我把火烧云色彩的画面记录了下来,请同学们来帮我配音吧!

活动二

欣赏火烧云视频

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姿,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多彩。

(评价目标二、三)

附:板书设计:

上来了

火烧云变化极多颜色形状

下去了

2024-2025学年下期教师公开课教后反思

班级:三五班学科:语文课题:火烧云姓名:武文

《火烧云》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课文,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火烧云颜色与形态的奇妙变化,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感受自然之美的窗口。在本次公开课教学实践中,我收获颇丰,同时也对教学环节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成功之处:

1.?在初读环节,我采用三读法:一读解决字词障碍(如紫檀色红彤彤的读音);二读梳理火烧云的变化过程(颜色→形状→消失);三读通过诗化朗读和配音朗读引导学生闭眼想象画面。这一设计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让他们初步感受到了文字描绘的美。

2.??在文本研读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聚焦关键词句,如“梨黄”“葡萄灰”“茄子紫”等充满生活气息的色彩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火烧云的颜色,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在讲解火烧云形状变化时,通过“快速朗读——想象画面——分享感受”的流程,学生不仅体会到作者观察的细致,还在想象中提升了审美能力。

二、不足之处:

1.对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点评,语言不够丰富多样,缺乏针对性。

2.环节与环节之间缺少过渡语,衔接不够自然。

3.板书设计较为常规,未能通过图文结合等方式突出火烧云变化的动态感,对学生梳理文章脉络的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