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八下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docx
文件大小:14.76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6-04
总字数:约1.47千字
文档摘要

《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1.教材依据: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游记单元)

2.课程标准: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独特的写作视角和情感表达;学习游记类散文的写作特点掌握“移步换景”的描写手法。

教学目标

1.梳理“一滴水”的游踪赏析语言特色。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拟人化视角”的表达效果。

3.感受丽江的自然与人文之美增强文化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一滴水”的独特视角及其对丽江自然与人文的描写。

难点:理解作者借“水的旅程”传递的文化内涵与情感态度。

教学设计

环节1:预习反馈初探文本

1.教师活动:

提问:“通过预习谁能梳理‘一滴水’的流动路线?”

发放简易地图轮廓纸请学生用彩笔标注关键地点。

2.学生活动:

展示预习成果上台指认路线图。

集体核对预设路线:玉龙雪山→丽江坝→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古城街道→金沙江。

3.板书:

游踪路线:雪山→坝→草甸→洞→潭→街→江

环节2:课堂探究突破重点

步骤1:品读视角体会独特

1.问题链引导:

“作者为何让‘一滴水’作为叙述者?换成‘我’(游客)效果有何不同?”

“水的‘流动’如何串联起丽江的景观?这与普通游记的‘行走’有何区别?”

2.小组讨论:

提示方向:从“拟人化的情感”“动态的时空串联”“水的文化象征”分析。

3.师生归纳:

拟人化赋予水生命力使描写更灵动;水的轨迹暗合丽江“从雪山到江河”的地理脉络象征文化传承。

4.板书:

独特视角:拟人化动态串联文化象征(水=生命脉络)

步骤2:合作探究赏析语言

1.任务布置:

小组任选一段(自然/人文)标注修辞手法和感官描写并讨论表达效果。

自然段落示例:“我是一片雪轻盈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上。”

人文段落示例:“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

2.小组展示:

每组派代表朗读段落并分析如“像纳西族姑娘的银饰”用比喻突出色彩美“叮叮当当”以听觉还原生活场景。

3.教师总结:

语言特色:诗化表达(短句如诗)、多感官融合(视觉听觉触觉)、动静结合(水的流动与古城的静谧)。

4.板书:

语言特色:诗化短句多感官(视/听/触)动静相生

环节3:拓展延伸总结提升

步骤1:文化感悟

1.深度提问:

“水‘经过’丽江时为何反复描写‘古老的建筑’‘传统的手工’?这体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2.学生发言:

引导方向:对自然生态的敬畏对纳西族传统文化的珍视隐含保护文化遗产的呼吁。

步骤2:仿写训练

1.即时写作:

题目:“一阵风经过校园”要求模仿“拟人化视角+多感官描写”写80-100字片段。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运用“轻抚”“掠过”等动词及感官形容词。

2.片段分享:

抽选2-3名学生朗读作品师生共评突出“视角独特性”和“语言画面感”。

板书设计:

一滴水经过丽江

视角:拟人化(情感)动态串联(结构)

语言:诗化多感官

情感:自然之美文化守护

课后作业

1.基础题:完善课堂仿写片段用彩色笔圈出修辞手法并标注类型。

2.拓展题:请你化身为一片云、一只蝶以“飘过校园”为题写300字短文要求运用“移步换景”和拟人化视角。

设计意图:通过“读-析-写”闭环训练落实“独特视角”的认知与迁移提升游记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

1.亮点:游踪图直观呈现文本结构小组合作激活思维碰撞。

2.不足:仿写环节部分学生对“拟人化情感”把握不精准。

3.改进:下次课增设“视角转换对比”环节(如对比“水的视角”与“游客视角”片段)强化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