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教案
课题
人生的境界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冯友兰关于人生境界的论述,明确四种境界的内涵与区别,能够准确阐述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特点。
2.培养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够清晰地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
教学
重点
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论述人生境界的层次和逻辑顺序。
教学
难点
深入理解四种人生境界的内涵和特点。
教学
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圈点标画法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有着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追求。有的人一生忙碌,只为追求物质享受;有的人则热心公益,无私奉献。有的人浑浑噩噩,随波逐流;有的人却目标明确,积极进取。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人们会有如此不同的生活状态?这背后是否存在着某种深层次的原因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从哲学的角度来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看看人生到底有哪些不同的境界,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讲授故事,
进入新课。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年12月4日-1990年11月26日),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他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冯友兰先生一生著述颇丰,其代表作“贞元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哲学体系,对中国哲学在现代的传承与创新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独特的哲学思考,在国内外哲学界享有盛誉,其思想不仅为学术界所重视,也对广大读者思考人生、理解世界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了解冯友兰的生平经历和作品。
积累文学常识,提升文化素养。
写作背景
《人生的境界》写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国家和民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冯友兰先生深感有必要从哲学的角度,为人们提供一种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框架,帮助人们在困境中找到精神的寄托和方向。他希望通过对人生境界的探讨,引导人们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哲学界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创新的重要阶段,冯友兰先生的思想正是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中孕育而生,他试图融合中西哲学思想,构建一个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求的哲学体系,《人生的境界》便是这一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积累文学常识,提升文化素养。
梳理脉络
分析文章结构:
文章开篇指出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引出“人生境界”这一核心话题。
接着,作者将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四个层次进行阐述。
最后,作者强调哲学的任务就在于使人觉解其行动和生活,从而提高人的人生境界,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速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
疏通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探究文本
1.文章中提到的自然境界与功利境界的人在行为表现上有何不同?
答案:自然境界的人行为顺着本能或社会风俗习惯,对所做之事缺乏觉解,如一个小孩可能只是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事,并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功利境界的人行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做事有明确的利己动机,比如商人经商追求利润最大化,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
2.道德境界的人为什么会以社会利益为行为准则?
答案:道德境界的人有了觉解,认识到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只有社会利益得到保障,个人利益才能更好地实现。他们明白自己对社会负有责任,所以会以社会利益为行为准则,像雷锋帮助他人,就是出于对社会整体利益的考虑,希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天地境界的人对宇宙的觉解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天地境界的人觉解到自己是宇宙的一部分,他们的行为不仅考虑个人和社会,还从宇宙的角度出发。例如,古代的一些思想家,他们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思考宇宙万物的规律,并将这种思考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中,以一种超越个人和社会的宏大视角去行事,其行为具有对宇宙的关怀和敬畏。
细读课文,小组讨论,圈点标画,得出结论。
提升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深入探究
1.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身边哪些人处于不同的人生境界,并举例说明。
答案: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只知满足基本生理需求,对周围事物缺乏思考,随波逐流的人可能处于自然境界。比如,部分沉迷于网络游戏,只为打发时间,对自身发展和未来没有规划的年轻人。处于功利境界的人,像一些职场人士,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