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装在套子里的人》课件29张.pptx
文件大小:55.81 MB
总页数:29 页
更新时间:2025-06-04
总字数:约2.18千字
文档摘要

文学使人“看见”

[俄]契诃夫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细致入微以小见大含而不露幽默讽刺俄国?契诃夫法国?莫泊桑美国?欧亨利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代表作《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樱桃园》等。(l860~1904)契诃夫(1860—1904)

写作背景19世纪末,俄国处于沙俄统治的黑暗时期,政治上虽然是封建专制统治,但经济和社会生活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封建制的灭亡。在这种情况下,沙皇反动统治做着垂死挣扎,加大了对人们思想和行动控制。秘密警察严密监视着人们的一举一动,反对沙皇统治或是试图宣传革命的人遭到了严酷的镇压,很多进步人士和知识分子都被抓进监狱,流放或是处死。

梳理故事情节

段落主要情节序幕故事主体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概括介绍别里科夫(外表、生活习惯和思想性格)别里科夫去世及其影响(1-5)(6-37)(38-40)与华连卡弟弟的斗争(18—36)结识华连卡(6—7)漫画事件、骑车事件(8—17)婚事失败(37)别里科夫恋爱事件

叙述顺序叙述人称效果作用倒叙第一人称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吸引读者“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也是别里科夫命运的见证者,这样写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分析人物形象

别里科夫把生活套在了什么里面?性格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眼戴黑眼镜,耳用棉花堵,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伞、表、刀装在套子里坐上马车,支起车篷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用具穿着出行住所封建保守与世隔绝脆弱多疑胆小孤僻教古代语言工作逃避现实

别里科夫把思想套在了什么里面?性格顽固保守保守反动害怕新事物因循守旧恋爱风波维护旧制度辖制学校开除学生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口头禅“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对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

别里科夫是一个可的人。解读“套中人”

可怜可恨受害者维护者

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比喻喻体本体套子旧思想旧制度旧生活相似点束缚禁锢

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向往自由,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华连卡姐弟在别里科夫的生命历程里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科瓦连科华连卡向往自由、光明正大、敢做敢为、仇视憎恨反动保守势力的新势力的代表人物。在婚姻问题上先前有些糊涂,为人率真、爽朗、明净、纯洁,活泼可爱、向往自由。

寻找“套中人”形象特点对待别里科夫的态度“我们”虚伪懦弱无聊冷漠麻木害怕纵容消遣厌恶“我们”与套中人的关系“我们”是别里科夫产生的重要原因。“我们”还是杀死别里科夫的帮凶。

创作“我们”的意图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认为罪恶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极权主义统治者本身的“极端之恶”;第二种是被统治者或参与者的“平庸之恶”。第二种比第一种有过之而无不及。

创作“我们”的意图因为平庸构成大多数,而大多数决定着社会的未来。作者塑造“我们”的目的是增加文章批判的力度,批判那些面对社会现实,缺乏对是非善恶思考的一群人,批判那些明知社会有问题,却一味缩在套子里只知道抱怨却不知道变革的一群人。

课堂小结本文通过“套中人”别里科夫因循守旧,反对一切发展变化,最后恐惧而死的故事,揭示了精神的奴役对人心灵的巨大毒害,批判了沙皇政府的专制统治,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呼唤。别里科夫这一形象,使人们认识到人应该获得真正的自由,即使被奴颜婢膝和虚伪折磨过的人也应当追求真正的自由;即使被奴颜婢膝和虚伪折磨过的人自觉放弃自由,有思想和社会责任意识的人也应该将他们唤醒。

拓展探究

材料一:人们却因为你容忍他们的虚伪而骂你傻瓜。你忍受侮辱和委屈,不敢公开说你跟正直和自由的人站在一边,你自己也做假,还微微地笑,你这样做无非是为了混一口饭吃,得到一个温暖的角落,做个一钱不值的小官儿罢了。不成,不能再照这样生活下去了!——《装在套子里的人》原著结尾

材料二: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我们俄罗斯这样,人们受到权威的如此压制,俄罗斯人受到世世代代奴性的贬损,害怕自由……我们被奴颜婢膝和虚伪折磨得太惨了。——契诃夫

材料三:真正高明的封建专制统治者不是明目张胆的抓人杀人,最高明的是麻醉你的灵魂,让你真心诚意地觉得自己有罪,最厉害最可怕的是统治者对老百姓灵魂的控制。——鲁迅

材料四:信息茧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