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网络舆情危机管理讲座.pptx
文件大小:3.03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04
总字数:约3.03千字
文档摘要

网络舆情危机管理讲座演讲人:日期:

06长效管理机制构建目录01舆情危机基础认知02危机演变规律分析03舆情监测与分析体系04危机应对策略框架05典型案例复盘研究

01舆情危机基础认知

舆情危机是指由于某些突发事件或社会现象引发的公众对该事件或现象的情感、态度、意见和信念的集合,这种集合通过网络等媒介迅速传播,形成对事件或现象的强大舆论压力。舆情危机定义公众情绪的极端化、信息传播的高速与广泛、危机影响的难以预测与控制。核心特征包括0102定义与核心特征

常见舆情危机类型企业舆情危机由于企业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经营行为等方面出现问题而引发的公众对企业的不满和抵制会事件舆情危机由于社会突发事件、重大事故、社会现象等引发的公众关注和讨论。政府舆情危机由于政府决策、政策执行、管理不当等方面引发的公众对政府的不满和质疑。媒体舆情危机由于媒体报道、网络传播等方面引发的公众对媒体的不信任和质疑。

舆情危机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舆情危机的传播范围广泛,可以跨越地域、行业、社会阶层等限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舆情危机对当事方的声誉、形象、利益等方面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引发信任危机。舆情危机可能导致社会舆论的极化和情绪的失控,对社会稳定和安全造成威胁。危机传播影响维度传播速度传播范围对当事方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

02危机演变规律分析

潜伏期监测预警识别危机信号通过数据分析、网络监测等手段,及时发现潜在的网络舆情危机。评估危机风险对识别出的危机信号进行评估,确定危机的可能影响、范围和程度。制定预警方案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预警方案,包括预警级别、预警措施等。沟通协作机制建立内部沟通协作机制,确保危机信息及时传递和处理。

传播速度分析分析舆情传播的速度和趋势,预测舆情的发展方向。01传播渠道分析识别舆情传播的主要渠道和节点,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02受众心理分析了解受众的心理状态和需求,制定针对性的传播策略。03扩散影响评估评估舆情扩散对品牌形象和业务发展的影响。04爆发期传播路径

监测舆情动态修复品牌形象改进传播策略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关注舆情的发展动态,及时发现和处理新的舆情。对危机管理进行总结,提炼经验教训,完善危机管理体系。采取措施修复受损的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美誉度。根据危机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改进品牌的传播策略和宣传方式。衰退期余波管理

03舆情监测与分析体系

数据采集工具选择如微博、微信、抖音等,覆盖范围广,信息更新速度快。社交媒体监测工具如新闻网站、论坛、博客等,信息来源广泛,内容权威。如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新华网舆情在线等,数据准确,分析专业。网络新闻媒体监测工具如百度、谷歌等,信息全面,支持关键词搜索。搜索引擎监测工业舆情监测平台

情感极性识别技术情感词典建立包含积极、消极和中性情感词汇的词典,通过匹配文本中的情感词来确定情感倾向。01机器学习算法如支持向量机、朴素贝叶斯等,通过训练模型来识别文本中的情感倾向。02深度学习算法如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等,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情感分析,识别更为复杂的情感倾向。03

关键传播节点追踪关键传播节点追踪传播源头传播路径关键节点传播效果通过追踪舆情事件的传播源头,了解事件起因,为应对提供有力支持。识别在舆情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节点,如关键意见领袖、媒体等,密切关注其动态。分析舆情传播路径,了解舆情扩散的范围和速度,为制定应对措施提供依据。评估舆情传播效果,包括传播量、传播速度、受众反应等,为后续舆情应对提供参考。

04危机应对策略框架

根据危机的严重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将危机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如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等。建立预警系统,通过监测和分析网络舆情信息,及时发现潜在危机,进行风险评估和预警。根据不同危机级别,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调动相关资源,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应对。危机结束后,对应急响应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应对能力。分级响应机制设计危机分级预警机制应急响应后续评估

官方信息发布准则确保发布的信息准确、全面、及时,不隐瞒、不歪曲事实真相。准确透明统一口径正面引导及时更新所有对外发布的信息应保持一致,避免出现多种声音和自相矛盾的情况。积极传递正能量,引导公众理性看待危机,避免恐慌和谣言的扩散。随着危机的发展和处置工作的进展,及时更新发布信息,保持与公众的有效沟通。

多方联动处置模式政府主导政府在网络舆情危机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协调各方资源,组织应急处置。01媒体合作与主流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舆论走向。02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危机应对,如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形成合力。03协同处置各方应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共同应对危机,减少损失和影响。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