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的实用技巧。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快速而深入地阅读一本书,成为我们提升自我、拓宽视野的关键。这本书不仅教会我们高效的阅读方法,还引导我们如何批判性思考,将知识转化为内在的力量。
接下来,我将结合书中精华和自己的实践,分享一些读书心得,希望能帮助大家在阅读之路上走得更远。
第2页
这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在短时间内高效地读懂书籍。
书中提出了一个挑战,在四周内完成一本书的阅读,惊喜的是,本期挑战书籍是P圈偶像的书。
第3页
读这本书之前,是不是总觉得读书没有时间、缺乏方法、经常烂尾、不够专注、不懂分享、非常枯燥等等…
第4页
读这本书后,你就会明白,这些都是借口。
第5页
这是一本帮你建立系统化思考的框架的书籍。
该工作就工作,该玩微博就玩微博
用好碎片时间,每年照样读懂100本书!
第6页
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呢?
书中提供了包括误区、方法、实践三部分。
第7页
下面,我们来看看读书的一些误区。
第8页
那么常见的读书误区都有哪些呢?
没有时间:没有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
逐行阅读:不同书籍有不同的阅读方法
第9页
3、阅读不广:不同成长阶段,侧重不同书籍阅读
4、逢书精读:好书必精读,满足好奇的书可速读
第10页
开卷有益:最少成本获取更符合现代
碎片阅读:始终缺乏系统性知识框架
第11页
下面,我来分享一些读书的方法,你就会知道,原来可以这么读书。
第12页
读书方法有很多种,比如通读法、树读法、图读法、框读法、炼读法、逆读法、抄读法、仿读法、诵读法和闲读法,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优势。
下面,我来一一介绍一下这些读书方法。
通读法—建立思考框架
一个领域的知识体系,虽然可以通过大量阅读该领域信息建立,但可能因缺乏系统框架的认知,而知识脉络梳理难度较大。相对来说,精读该领域的一些经典基础书籍,先建立知识大框架,再收罗延伸知识,更加高效。
第13页
树读法—快速成为领域专家
想快速地、系统地了解某个领域的知识,最好的办法是带着目的去阅读,通过目录式罗列出想获取的知识脉络,再根据框架填充知识。树读法很好地排除了额外的阅读成本,同时也能在阅读前建立知识框架,是通读法的进一步具体操作。
第14页
图读法—啃硬书:拆解作者思维
原先啃硬书往往精读,因硬书难啃,往往要花费几个月,时长让原本已读的知识更加碎片化,到最后反而收获不多。现在阅读前,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先拆解作者思维,获得作者写书的思路框架,阅读时根据作者思维导图建立系统联系,再分别备注收获点。
第15页
框读法—经管书:两种常用框架拆解
常用框架01:
介绍作者
分享精彩
片段
总结本书价值
常用框架02:
列出本书想要解决的问题
作者看到目前社会上存在的状况
作者认为此问题存在的原因
作者提出解决此问题的方法
以后遇到这种情况,你会如何解决
除了读书笔记PPT外,写书评也是很好锻炼自身对书籍理解程度的方法,秋叶大叔推荐了其两种常用的框架,带着框架去阅读书籍,不断对照和提取,读完书籍,也就获得了书评。
第16页
炼读法—畅销书:提炼作者观点,把书读薄
把书中的核心观点纳为己用,才算真正读懂一本书。炼读法类似概况中心思想。畅销书的最佳读法是用自己的话总结作者的观点,可是客观总结,也可以是带着自身感悟的总结。
第17页
逆读法—传道书:用批判性思维看观点偏颇的书
学习批判性思维,在阅读时可以比较容易看出作者观点间的冲突,有些书籍观点看似新颖,但某种情况下并不成立。如果没有学习批判性思维基础,阅读可能变成抬杠。
第18页
抄读法—大牛书:摘录作者观点,融入自身感悟
很多领域的书籍我们都未曾接触,作为外行者,勿轻言评价作者观点。这时,规规矩矩抄下作者的几个观点,再写上自己阅读时的感悟,往后有机会再看一遍,效果更佳。
第19页
仿读法—工具书:读书百遍,不如动手一遍
工具书充斥我们的生活,步骤粗细不等,这类书籍提供操作的步骤,但如果不同步实践,经常会读完就忘。读书百遍,不如动手一遍,工具书可一边看一边操作,根据自身实际,转化为自身的技能。
第20页
诵读法—文艺书:好的诗词,读出来才有感觉
美好的诗词往往是作者有感、触景而发,而诵读一定程度上可以让我们重现作者当时的所思、所感、所叹,感受作者的作诗作词之情。
第21页
闲读法——快餐书:清阅读,轻思考
对我来说,小说、游记、人物传记、案例分析是平时休闲读得最多的书籍,这类书籍多以鸡汤、故事、案例内容为准,偶尔能引发我的一些顿悟,而且并不需要在短时间内读完,是放松压力的最佳阅读方法。
第22页
下面,我来分享一下我通过读书获得的一些实践方法。
第23页
首先,我来分享一个时间紧急重要度模型,这个模型主要推荐给职场小白。
时间紧急重要度模型,又称时间四象限法则,是美国管理学家科维提出的一个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