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邦惊诧”论》教案
课题
“友邦惊诧”论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本文先驳论点后驳论据的驳论方法。
2.理解文中反语、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体会作者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强烈愤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
重点
掌握本文的驳论结构和方法,明确作者是如何层层批驳“友邦惊诧”谬论的。
教学
难点
深入领会“友邦”的本质以及国民党反动派卖国求荣的行径,体会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
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圈点标画法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时期,国家内忧外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吞并中国,不断发动侵略战争,而国民党反动派却采取不抵抗政策,对内残酷镇压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在这种背景下,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挺身而出,以笔为武器,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他就是鲁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经典驳论文《“友邦惊诧”论》,看看鲁迅是如何驳斥荒谬言论,揭露敌人丑恶嘴脸的。
讲授故事,
进入新课。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
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
积累文学常识,提升文化素养。
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国民党政府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却加紧围剿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全国人民对国民党政府的卖国行径极为愤慨,掀起了大规模的抗日救亡运动。12月17日,全国各地到南京请愿的学生联合起来,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遭到国民党反动军警的血腥镇压,死30多人,伤100多人,造成了震惊全国的“珍珠桥惨案”。12月18日,国民党反动政府通电各地军政当局,诬陷请愿学生“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并发出所谓“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的谬论。鲁迅针对这一通电,写下了这篇《“友邦惊诧”论》,对国民党反动政府进行了猛烈抨击,对所谓“友邦人士”的丑恶嘴脸进行了无情揭露。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积累文学常识,提升文化素养。
梳理脉络
分析文章结构:
1.第一部分(第1段):摆出敌论论点和论据
论点:“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论据:“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
1.第二部分(第2-7段):驳斥敌论
第2-4段:针对敌论论点中“友邦人士,莫名惊诧”进行驳斥,揭露“友邦”的本质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帮凶,是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后台,是中国人民的死敌。
第5-6段:针对敌论论点中“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进行驳斥,指出真正“国将不国”的原因是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
第7段:归纳上文,进一步揭露“友邦”与国民党反动政府相互勾结、镇压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罪行。
第三部分(第8段):补写事实,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的丑态,收束全文。
速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
疏通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探究文本
1.文章开篇为什么要引用国民党政府的通电原文?
答案:引用国民党政府的通电原文,直接摆出敌论论点和论据,使读者对敌人的谬论一目了然,为下文的批驳树立了靶子。同时,也表明了作者批驳的针对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作者是如何驳斥“友邦人士,莫名惊诧”这一谬论的?
答案:作者通过列举“友邦”在本国和其他国家的暴行,如“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而对中国学生的爱国请愿却“惊诧”,鲜明地对比出“友邦”的虚伪和反动本质,有力地驳斥了“友邦人士,莫名惊诧”的谬论。
3.“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