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组”色变:大学作业之“小组展示”
上了大学,还用写作业吗?
此时此刻,正在看《求学》杂志的你,作业写完了吗?是在宁静漆黑的深夜里,暂时逃离一摞一摞的数学试卷;还是在阳光灿烂的周日下午,给已经疲惫不堪的大脑换一换思维?我们三年的高中生活,几乎全被学习占据:课上听课,课下写作业,再上课听老师讲作业,然后满脑子想着今晚又会有什么新作业……最后却发现课代表一笔一画写在黑板上的作业,又是和昨天一样的“试卷1”或者“练习2”。正当你感叹高中作业的单一无聊时,却又被试卷上新颖的题目难倒,这时你的心里五味杂陈,却又无处倾诉,只能暗暗地给自己加油:“等我考上了大学,我就再也不用写作业了!”
如果你抱有这样的想法,很抱歉,我接下来说的话可能会让你喜忧参半。忧的是:进入大学后,你依然需要写作业;喜的是:大学作业也许会比你的高中作业多彩、有趣得多。
被大学作业泼了一盆冷水
进入大学之前,我对大学的作业形式一无所知,只常常听学长学姐们说“写论文”,但我连论文是什么也搞不清楚:难道是高中所写的议论文?那就太常见了!高中三年,我写得最多的文章就是议论文!这样想来,大学作业好像也没那么难。但没想到,大一第一学期我就被大学作业泼了一盆冷水。大学的作业形式远远不是我听说的“写论文”那么简单:个人展示、小组展示、社会实践……作业形式五花八门,再也不是高中一个人坐在书桌前,埋头苦写两个半小时完成一份语文试卷的时候了。
大一新接触的每种作业形式,都让我十分头疼。不过,要是你问我最让我头疼的作业形式是什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小组展示!”不光是我,如果你对大学生做个采访,估计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会给出相同的答案。
在我们学院的节目演出中,曾有同学排过这样的相声段子:
甲(自信地):有一天你发现你变成了老师,那些教过你的老师都成了你的学生,你想讲什么就讲什么,课堂你说了算,都得听你的!
乙(紧张地):那我不知道该讲什么怎么办啊?
甲(轻松地):那你让他们做“小组展示”呀!
此言一出,全场爆笑,由此可见“小组展示”这种作业形式在大学生心中的棘手程度。可是,很不幸,我在大学里遇到的第一项作业,就是“小组展示”。
我那一波三折的“小组展示”作业
那时,我刚上大一,选修了一门关于社会学的课程。上第一节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作业:6—8个同学自由组成一组,自选一个社会学话题,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在校园里完成一项研究,并在最后一节课上对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展示。然而,这个时候的我,不懂什么是社会学,不认识幾个同学,甚至连全新的校园也只认识了个大概。因此,面对这项作业,我可以说是束手无策。
我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组队。
因为这是一门通识课,几乎全校的学生都可以选,所以选修这门课的学生背景十分多元——从大一新生到博士,从人文到理工,从祖国天南地北到世界五湖四海……然而,在这接近200人的大课堂中,几乎没有我认识的人——我该和谁组队呢?
正茫然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同系的朋友,他正热火朝天地和周围人聊着天!我便鼓起勇气走过去,想要加入他们,但没想到他们已经组好了队,正如火如荼地讨论着选题。碰了一鼻子灰的我只好无奈地再次看向四周,这一看,才发现班里有不少人和我一样也在观望,然而,可能是因为害羞,大家都没有主动组队的意思。
好在为了提高效率,老师说在下周上课前还没有组好队的同学,由他随机分配。
“哦,还可以随机分配,那至少有个保底方案,不会孤零零一个人。”我暗自松了一口气,选择了听天由命。本以为自己的命运就这样被随机安排了,没想到下课后,刚刚在课上和我一样茫然四顾的一位女生主动过来找我,问我愿不愿意和他们组队,他们目前已经有5个人了,还希望再找一位队友。
“好呀好呀!感谢收留!”面对这样的邀请,我喜出望外。然而,很快我就发现,事情并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这位女生是一位国际生,她的队友也来自不同的地方,如此一来,我们组就成了一个既有中国大陆学生,也有港澳台学生,还有国际友人的“多元小组”。
了解情况后的我暗暗吃惊:这得多考验我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啊!这接下来的研究,得多坎坷啊!
组好队后,第二个困难就来了:选话题。
因为我们组的成员来自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所以感兴趣的话题也不一样,于是工科的同学想调查理工科学生和其他学科学生的熬夜学习情况,文科的同学想调查大家到图书馆借书的情况,而有同学对生活更感兴趣,想调查学生觉得学校的哪个食堂最好吃……大家在微信群里争论了两天都没有结果。
“咱们的话题不能只有咱们感兴趣,还得有实际意义,最好能对咱们的学校和学生做出点什么贡献。”有人建议。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有学术价值。”有人补充。
“咱们的学术经验都太浅了,不如去咨询咨询老师?”我说道。
“可以!我们把我们的想法整理好后发到群里,你作为代表去找老师!”看到大家的回复,我惊掉了下巴。
经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