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阿沙坦钾,降压到底有多强
曾卫华赵宏迎朱玲萃
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特点的全身性疾病,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如果血压得不到有效控制且持续的时间越长,对各个脏器的损伤越大,严重时甚至会致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析,高血压在致死、致残疾病中排名高居榜首。
在高血压患者中,有95%是无法根治的原发性高血压,需要终身服药治疗。规律服用降压药物,是控制血压最有效的方法。目前常用的降压药物有5大类,分别是地平类、洛尔类、利尿药、普利类与沙坦类。
地平类药物药理学上称为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代表药物有硝苯地平、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等。作用机制为阻断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钙离子通道,阻止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部,降低细胞兴奋性,使血管扩张,发挥降低血压的作用。
地平类药物还可以抑制钙离子进入心肌细胞,使心肌收缩力减弱,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可用于治疗冠心病,缓解心绞痛。
地平类药物没有绝对禁忌症,降压效果明显,常作为降压药物联用方案中的基础用药,与其他降压药物进行搭配,适用于各种类型高血压的治疗。
洛尔类药物药理学上称为β受体阻滞剂,代表药物有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卡维地洛等。作用机制为阻断心脏上的β1受体和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可以对抗兴奋心脏的作用,减弱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减少心输出量,降低血压,降低心脏耗氧量。
洛尔类药物也可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的治疗。
利尿药常用药物有排钾利尿药(如氢氯噻嗪、吲达帕胺等),还有保钾利尿药(如螺内酯、氨苯蝶啶、阿米洛利等)。短期作用机制通过利尿作用排出水分,减少血容量而降低血压;长期作用机制为持续排出钠离子,降低体内钠离子水平,使外周血管扩张而产生降压作用。
利尿药在单独应用时降压作用较弱,所以多与其他降压药物联用,可以加强其他降压药物的作用,减少剂量,减轻不良反应。单纯收缩压升高的老年性高血压,以及难治性高血压通常为钠盐敏感型高血压,较适宜使用利尿药进行治疗。
普利类药物药理学上称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代表药物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赖诺普利、福辛普利等。作用机制为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产生降压作用。
普利类药物还可以抑制缓激肽水解酶的活性,减少缓激肽的降解,使人体内缓激肽水平升高,也可以产生降压作用。也就是说,普利类药物可以通过双重机制发挥降压作用。但缓激肽水平升高后,容易引起刺激性干咳的不良反应。
普利类药物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可以抑制心肌纤维细胞增殖与心肌细胞肥大,逆转心脏构型重建;还可以显著降低肾小球内的压力,改善肾小球通透性,减轻蛋白尿,有较好的心脏、肾脏保护作用。
沙坦类药物药理学上称为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代表药物有氯沙坦、缬沙坦、替米沙坦、厄贝沙坦、美阿沙坦等。作用机制为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血管上的受体结合,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而使血压降低。
沙坦类药物与普利类药物的作用机制相似,也可以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也有较好的心脏、肾脏保护作用。但沙坦类药物不影响缓激肽系统,没有普利类引起刺激性干咳的不良反应,所以不能耐受普利类药物干咳不良反应的人,可以用沙坦类药物进行替代。
现在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对血压的管理不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降压药物在服用时会出现不良反应,容易造成患者用药依从性降低,从而自行停止服用降压药物。
比如地平类药物可能会引起头痛、面部潮红、心动过速、下肢水肿、牙龈增生的不良反应;洛尔类药物可能会引起糖脂代谢紊乱、诱发哮喘、男性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利尿剂可能会引起电解质紊乱、糖脂代谢异常等不良反应;普利类药物可能会引起刺激性干咳、血管性水肿等不良反应。
而沙坦类药物在临床试验研究中,其不良反应与安慰剂组相似。也就是说,服用沙坦类药物不会如其他的降压药物一样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只要没有用药禁忌,绝大多数的高血压患者更容易接受沙坦类药物的治疗,有较高的用药依从性。沙坦类药物还具有较强的器官保护作用,已经成为很多高血压患者的选择。
沙坦类药物依靠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结合发挥作用,与受体的亲和力,决定了沙坦类药物的作用时间和作用强度。其中,在美国2011年上市,在中国2021年上市的美阿沙坦钾,是沙坦类药物家族中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结合能力最强的。
传统沙坦类药物在化学结构上通常是四氮唑环结构,而美阿沙坦钾使用独特的噁二唑环代替四氮唑环,与受体的结合能力得到大幅增强,且不易与受体解离。
美阿沙坦鉀的结构变化还可以产生反向激动作用,抑制机械牵张导致的受体活化,可以提供更好的器官保护作用。
噁二唑环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