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这则感动人心的消息在微博上疯传。在我们看到护士小姐姐的善良的同时,“熊猫血”一词也映入了我们的眼帘。为何“熊猫血”如此珍贵?又为何血型对于输血如此重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输血”这件事吧!
输血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发展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如今,对外伤、分娩、大手术等病患,输血已经是常规操作。和医学中的其他门类一样,输血医学也经历了从蒙昧到开明、从粗陋到精细的发展历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自身的血液“型号”有了更多的认识。
神秘的血液
早在古代,人类就察觉了血液的重要性。
事实上,古希腊人相信吸食鲜血可以治病,古罗马斗兽场中角斗士喝下败者的血液以期获得更多的勇气和力量。还有人认为鲜血具有恢复体力、返老还童的神奇功效,吸血鬼的传说故事也同样层出不穷。
在古代的中国,也有着许多与血液有关的传统。比如“歃血为盟”,人们认为血液里寄托了人的精神,用血立下的誓约是不能反悔、不能违背的。又比如“滴血认亲”,那时人们还不了解血型、抗原与抗体等原理,只是朦朦胧胧地意识到血液似乎与遗传有关。在中医典籍里,刺破特定的穴位放血,也是治疗疾病的方法之一。
滴血验亲是古代最狗血的科学发明之一。到目前为止,血缘关系的准确认定还只能通过DNA鉴定。
输血,最初的尝试
历史上有记载的人类第一次用血液治疗疾病,是教皇英诺森八世(InnocentiusVIII)。
1492年,他因患脑卒中而昏迷,众医生束手无策之际,一位医生建议用人血治疗,但当时医生们并不知道血液应该被注入血管,只是将血液从三名男孩身上抽出再注入教皇口中。当然,最后的结果不用说也能猜出来:教皇卒,那三名男孩也因失血过多而白白送命。
据说他的犹太医生GiacomodiSanGenesio接受了世界上第一次输血,他让他喝了三个10岁男孩的鲜血。男孩随后死了。然而,这个故事的证据是不可靠的,具体真实存疑。
在15世纪后期,人们一度认为精神错乱、抑郁、癫狂等症状都是因为“血中有毒”导致的,因此放血就成了一种治疗手段。“放血疗法”曾风靡一时,一直盛行到16世纪。罗马教皇的医生们所不了解的血液循环理论,直到1616年才由英国医学家威廉·哈维(WilliamHarvey)发现,至今正好四百年。
放血疗法在欧洲中世纪风靡一时
哈维用动物实验阐明了血液在体内的环流方向和运行途径,他在1628年和1651年发表了两篇有关血液循环的论文,人类这才知道血液是如何在体内流动的。
威廉·哈维(WilliamHarvey),他发现了血液循环的规律,奠定了近代生理科学发展的基础。
输血先河
动物输血
1665年英国医生理查德·洛厄(RichardLower)开创了动物输血的先河,他把一只健康狗的动脉,和另一只放血后濒死的狗的静脉,用鹅毛管连接起来。健康狗的血液流进濒死狗的体内,让濒死狗活了过来。
理查德·洛厄RichardLower(1631-1691)
这时的欧洲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觉得血液和精神、性格、灵魂存在联系。受到动物输血的启发,人们认为将动物的血液输入人体,能治疗麻风、溃疡等疾病,还能改变性格,治疗精神疾病。后来,由于以各种方式将动物血输入人体的治疗,都因出现输血反应而造成许多例死亡,被证明是失败的,法国和英国都颁布法律禁止给人输血。
曙光乍现
禁令颁布后的一百多年,曾轰动一时的输血疗法变得无人问津。
1817年,英国妇产科医生詹姆斯·布兰德尔(JamesBlundell)频频目睹产妇因大出血而死亡,对此忍无可忍的他,先用动物进行输血实验,取得成功后,设计了一套输血器材,进行了将健康人血输给濒死之人的治疗尝试。布伦德尔用病人的丈夫作为血液捐赠者,从他的手臂中提取了四盎司的血液,以便输入他的妻子。
他共为11例大失血病人输血,成功救治了其中的5例。1818年他在伦敦内科学会上作了关于输血的报告,他总结得出两项输血基本原则:1、只能用人血,2、只适用于大失血而濒临死亡的人。
这次报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再次激起医学界对输血的兴趣,但当时人们对血型还一无所知,所以无法解释输血后有些病患能存活下来,有的却出现致死性的输血反应。
血型的发现
语言的破解
1900年奥地利医生卡尔·兰德斯坦纳(KarlLandsteiner)发现了基于红细胞表面抗原的ABO血型系统,这一划时代的发现,为人类的安全输血提供了重要保障。他因此获得1930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1907年美国病理学家路德维格·赫克通建议通过献血者和受血者之间进行交叉配血来提高输血安全性,同年美国医生鲁本·奥腾伯格完成了首例使用血型和交叉配血的输血实验,此后他大力提倡血型匹配。随着研究手段的改进,人类不断发现新的红细胞血型,如Rh血型、MN血型等。
什么是“熊猫血”?
它竟然与熊猫无关,而与猴子有关?
在人体内的血液有35种血型系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