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格外贵重的明信片
〔一〕
2025年6月13日,是当代客家著名医家,国际著名老中医,“中国百年百名中医”,原福建省中医学院副院长,福建省政协常委,福建省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委员,全国第一批500名带徒老中医之一的盛国荣逝世六周年。
盛国荣〔1913——2025年〕男,号曙光,,原籍福建南安市客家人。祖辈八代行医,父亲盛如珠,精通《内》《难》等经典,擅长内、妇科,在闽南一带享有盛誉。盛幼承庭训,7岁即熟背汤头歌诀,药性赋,13岁读完《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并随父习医。1929年2月,在汪精卫的支持下,代表极少数人利益,置人民群众疾病而不顾,把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奉献的中草医药视为是“封建迷信”“误国误民”“阻碍科技进展”的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的第一届中心卫生委员会议上,通过了“废止中医”的决议,制止中医行医。时年16岁的盛国荣,以初生牛犊不畏虎的精神,竟然置南京政府卫生部的警令而不顾,如同中秋的月亮——光明正大,单独走上了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从医之路。早年在南安乡下行医时,出诊病家,对被染上伤寒、鼠疫、霍乱等传染病的患者,他皆开方教人自救。由于医术高,医德好,深受当地群众的好评。1946年33岁的盛国荣到厦门行医,同时又得到了中学教师出身的中医大家陆渊雷,章次公的进一步的教导,医术和学识方面是百丈竿头——更进一步。1947年考取国民政府考试院颁发的《中医师考试及格证书》,被推举为厦门市中医师公会理事长,创办《厦门医药月刊》,担当上海光华杂志社厦门分社社长及上海《中医药月刊》编辑等职。还创办“施医赠药所”,对
没有钱治疗疾病的贫困患者赐予免费治疗和施药。受到当时厦门人民群众的好评。
〔二〕
1949年人民挺进厦门时,36岁的他是受到重点保护的厦门的高级学问分子。1950年任厦门市中医争论社社长及争论班班主任。1953年应爱国侨领陈嘉庚之邀出任集美医院中医科负责人。1954年任厦门市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1956年任福建省中医进修学校教师,并创办厦门大学华侨中医函授部。1960年任厦门中医大专班教研组组长。1964年起调至福建中医学院,先后担当《内经》教研组主任。《中医根底》教研组主任,1978年任福建中医学院副院长、主任中医师、教授,福建中医学会副会长,福建省教授、副教授职称评委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内科编委,全国高等院校中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名誉院长,苏颂学术争论会会长,香港中医诊疗院名誉院长。并历任厦门市人大代表、政协常委,福建省人大常委、政协常委及全国第五、六届政协委员。1958年以来,曾屡次获得国家卫生部、福建省卫生厅、福建省高教厅的奖状和嘉奖。还屡次获福建省人事厅的升级嘉奖。全国第一批500名带徒老中医之一。享受国务院特别津贴。其传略被辑入《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教育专家名典》、《东方之子》、《当代福建科技名人》、
《中国当代自然科学人物总传》〔第一卷〕,英国《国际名人辞典》、《成功人士》、美国
《世界名中医》等。是当代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中医学家。
〔三〕
盛国荣在长达70余个春秋的行医历程里,治愈病人,救治病人10余万人次。他用药独特,往往药到病除,妙手回春,能治他人所不能治愈的奇难怪病。可谓是妙手起沉疴,蜚声海内外。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嘉锡,晚年患有“重听”之病,曾经请过很多的“名医”专家治疗,但是,都没有什么效果。卢为“重听”之病苦不堪言。前几年,他到厦门走访盛国荣。盛国荣经过认真的望,闻,问,切以后,给他使用中药治疗。卢副主席服药以后,听力大增,格外快活。卢副主席为了表示感谢之情,泼墨挥毫,写下了“杏林桔芳”四个大字增送给大名医留念。临别时,卢副主席又紧紧地握着盛国荣的手,依依不舍,格外感动地说:“为民造福,为民造福,祝神医高寿!”。
旅居菲律宾四十多年的一位老华侨身患癌症,请当地留美名医诊治,花了大量的钱财,病情却日益加重。最终这位西医名医判定老华侨,“最多还可以活三个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家人听了,想到治病的钱没有少花,但是,却越治疗越严峻,眼看就要人财两空,格外难过眼泪涟涟。而老华侨则要求回祖国请中医试试,就是会死也要叶落归根,死在家乡。老华侨心事沉重的回到了祖国,向名医盛国荣求治。盛国荣经过认真的望,闻,问,切以后,依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在“片仔癀”中参加其它中药进展治疗。一个月过去了,老华侨的病情未恶化,三个月过去了,病情有好转,半年过去,不但没死,诸疾减轻,明显缓解。老华侨再度出海,轰动当地。经他现身说法,一时“片仔癀”在当地价值猛增百倍。盛国荣老中医的大名也在华侨中广为流传,很多华侨回国请他治病。那位老华侨在“福建日报“上撰文赞扬说:“我太感谢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和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