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文件大小:223.22 KB
总页数:15 页
更新时间:2025-06-05
总字数:约1.34万字
文档摘要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

PAGE

PAGE1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

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选择性必修3第1课~第8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夏商周三代先民的原始崇拜对象逐渐从“古圣”如伏羲、神农、黄帝等,转向传说的“人王”如尧、舜、禹。至周时,周人对尧、舜、禹的崇拜,兼具道德称颂和制度景仰,所谓“五帝三王之治天下,不敢有君民之心”,崇仰“天下为公”。这反映了()

A.原始民主传统仍有影响 B.政权具备家国同构特点

C.传统政治秩序走向瓦解 D.君主统治权威尚未确立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三代先民,从崇拜“古圣”转向“人王”,周人不仅追求道德上的楷模,政治上还追求“不敢有君民之心”的平等观念,崇仰“天下为公”这体现出原始民主的传统仍有影响,A项正确;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体现家国同构的特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传统的政治秩序逐渐瓦解,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周朝时期,天子的权威已经确立,排除D项。故选A项。

2.周公提出“敬天保民”并制礼作乐;孔子主张“仁者爱人”;管子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这反映出()

A.儒家学说以民本思想为核心 B.中国古代思想的民主化色彩

C.以人为本理念有久远的传统 D.思想始终为政治服务的特质

【答案】C

【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敬天保民”“仁者爱人”和“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等观点的提出,说明西周到春秋时期,以人为本的思想已经产生并有所发展,C项正确;据所学,先秦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不是民本,排除A项;据所学,周公、孔子和管子等人并不主张民主,排除B项;据所学,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不被统治者接受,思想始终为政治服务的特质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3.如图所示为先秦至秦汉时期铁农具出土地域的分布情况。这表明秦汉时期()

A.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已实现均衡

B.农业生产力得到普遍提高

C.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营业务

D.中原王朝积极地开拓疆域

【答案】B

【解析】根据地图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相比于先秦时期,铁农具的出土地域明显扩大,这反映了铁制农具使用范围拓展,社会生产力得到普遍提高,B项正确;“已实现均衡”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均衡,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铁农具出土的地域分布情况,并未反映冶铁技术的进展,排除C项;铁农具使用范围的拓展,并不意味着王朝在积极地开拓疆域,更多的是对广大疆域的治理,排除D项。故选B项。

4.下面是4?6世纪中国境内民族迁移示意图。大规模的民族迁移()

A.有助于社会安定 B.阻碍了江南地区经济发展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实现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和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6世纪为我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大规模迁移包括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和中原汉族南迁,大规模人口迁移促进了民族交融,C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排除A项;北人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排除B项;实现了少数民族封建化只能反映北方民族迁往中原的部分少数民族政权,无法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5.宋代花鸟画家注重写生,强调“师造化(自然)”。“师造化”既是对自然的观察和审视,又表现出画家对物象的思考和研究。徽宗年间《宣和画谱》言:“画家虽游艺,至于穷理处当须知此。”出现这一现象主要缘于()

A.商品经济繁荣和绘画技艺高超 B.理学对艺术和审美的影响

C.士大夫阶层忧国忧民的家国观 D.封建礼教束缚人们的精神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花鸟画水平很高,艺术创作来源于对自然万物的“师法”,强调对自然的观察、注重写实,“穷理”即需要艺术家内得自心中的悟性,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受到理学的影响,B项正确;商品经济繁荣是促使绘画不断发展的物质基础,但不是“师造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士大夫阶层忧国忧民的家国观主要体现在文学艺术作品对社会现实、国家命运等方面的关注上,与花鸟画家注重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