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名校试卷
PAGE
PAGE1
山西省晋城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A卷)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1、2+选择性必修3第一至三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南宋时,淮南士人李岩老,“岁有水旱,必损其粒米之直以售于乡。或以故衣败絮准焉,笑而不拒。其无以准者,又从而贷之,亦不受其息也”。安福县士人刘庭老遇“岁大侵,细民弃婴儿于野数百,君为粥以食之,至西成,以归其父母”。这可以用来说明南宋()
A.政府对基层的控制力减弱 B.社会救济范围逐渐扩大
C.士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凸显 D.乐善好施成为社会风尚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宋士人李岩老和刘庭老在面对自然灾害时,都主动采取措施帮助受灾民众,这体现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C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士人参与社会救济,无法体现政府对民众控制力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士人的救助行为,没有体现“社会救济范围”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两个士人的行为,无法说明这种行为已经成为当时社会的普遍风尚,排除D项。故选C项。
2.1805年,英国外科医生皮尔逊给中国人种牛痘并获得成功,起初民众难以接受刺破手臂皮肤的接种方式,接种者寥寥无几。同年冬,广州地区天花大流行,人们纷纷涌到皮尔逊的诊所接种牛痘。很快,牛痘疫苗的接种范围就扩大到了中国南方的许多大城市。这体现出()
A.近代中国城市公共卫生体系形成 B.中西医在碰撞中逐渐走向了融合
C.技术创新推动中国卫生事业进步 D.社会需求利于推动西医的大众化
【答案】D
【解析】广州地区天花大流行,防控疫情和保障生命安全的需求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接种牛痘疫苗,促进了牛痘疫苗接种这一西医中的天花防控举措在中国的推广,社会需求利于推动西医的大众化,D项正确;19世纪初的中国尚未步入近代社会,城市公共卫生体系远未形成,排除A项;牛痘疫苗接种体现西医传入和影响中国,看不出中医影响西方,不能体现相互碰撞和融合,排除B项;材料所述为牛痘疫苗接种的推广,而非创新,排除C项。故选D项。
3.下表所示为先秦时期关于中华文化的相关记载(部分),其蕴含的共同思想是()
出处
内容
《礼记·中庸》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
A.崇德尚贤 B.天人合一
C.自然无为 D.厚德载物
【答案】B
【解析】《礼记·中庸》主张“诚”是天和人共同遵循的准则,《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主张“礼”是天和人共同遵循的准则,两者都强调天与人的相互联系和影响,都体现天人合一理念,B项正确;《礼记》强调“诚”,《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强调“礼”,与“尚贤”“厚德”无关,排除A、D项;自然无为属于道家思想,《礼记》《左传》属于儒家经典,且材料未提及顺应自然和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排除C项。故选B项。
4.北魏时期,云冈、龙门石窟中佛像的服饰与面容逐渐汉化。唐朝禅宗六祖慧能提出“顿悟成佛”,将印度佛教的繁琐戒律转化为契合中国士大夫精神的简约修行方式。由此可知()
A.华夏文明正统地位得到彰显 B.三教并行的态势形成
C.思想统一推动了佛教本土化 D.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答案】D
【解析】北魏至唐朝佛教艺术与教义的演变,如云冈、龙门石宠佛像的汉化特征,以及慧能简化印度佛教戒律为“顿悟成佛”,体现了佛教传入中国后主动吸收本土文化元素,适应华夏审美与思想追求,这种对外来宗教的改造与融合,正是中华文化兼容并包、吸收创新的典型例证,D项正确;华夏文明正统地位强调文化主导性,而材料侧重文化交融而非正统之争,排除A项;三教并行指儒释道并存,但题干仅涉及佛教本土化,未提儒道关系,排除B项;思想统一通常指官方意识形态整合,如汉武尊儒,但佛教本土化是自发调适过程,与思想统一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故选D项。
5.明初,琉球三王之一的中山王不断选派留学生赴明朝学习。此后,中山王实行“德政仁治,尊贤纳谏”,实力逐渐增强,相继灭山北王国、山南王国。明朝册封中山王为琉球王,琉球群岛完成统一。琉球的统一()
A.反映出文化传播对地区发展的深远影响
B.助推东亚儒家文化圈逐渐形成
C.进一步扩大了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