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精选高频考题25题·非选择题
1.(2022秋·河北秦皇岛·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距今约七千年的长江流域,出现了耕地用的耒耜。
材料二:通过1973年和1977年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水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采集的植物果实及少量的墓葬等文物近7000件。
——摘编自《文明起源》
材料三:在村里,无论是方形的还是圆形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他们已经种植粟、白菜或芥菜等农作物,并在居住区内建起围栏,饲养猪、狗等家畜。此外,他们还经常去打猎,捕鱼,以补充食物。还制作大量彩陶盛放食物。
——据网络资料整理
(1)材料一中耒耜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并说出判断的依据。
(3)据材料三说明该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表现。
2.(2022秋·河南南阳·七年级统考期中)为探究我国远古人类的生活,某校举行了“远古祖先的拜访”为主题的研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
【任务一对号入座】
材料一:①河姆渡原始居民②元谋人③半坡原始居民④北京人⑤山顶洞人
洞穴时代的远古人类
A
定居时代的远古人类
B
(1)依据所学知识,将材料一中远古人类的序号填入表格A、B两处位置。
【任务二图说历史】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图一、图二房屋结构的名称。造成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任务三归纳概括】
材料三:我国是早期人类化石和文化发现的重要地区之一。……我国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遗址有二十余处,北起辽宁,南及云南,东到安徽。其中,沿黄河、长江两大河流域分布较为密集。
——《中国原始社会史》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我国早期人类的分布有哪些特点?
【任务四分析论证】
材料四: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4)依据材料四,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
3.(2022秋·湖北孝感·七年级统考期中)[历史与文物]文物与文字一样都承载着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河姆渡文化”文物介绍
图一:[名称]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
[简介]器表两面各刻有猪纹,形象介于野猪和家猪之间。器内壁较粗糙。
(1)你能从材料一的出土文物中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2)参照材料二中图一的描述,对图二文物图片进行解释。依据材料二,可推测印证河姆渡居民生活的哪些历史现象?
4.(2022秋·陕西西安·七年级统考期中)探究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请同学们一起探究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探访农耕生活】
材料一: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中国原始农耕遗址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形成原因是什么?列举中国原始农业取得主要成就。
【追溯人文初祖】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中的地图和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华民族为什么尊奉黄帝和炎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有关黄帝和炎帝的传说可信吗?请举一史实说明你的观点。
【探究国家产生】
材料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同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野果、野虫),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治理水患)。
——摘编自《韩非子》
材料四:陶寺都城遗址距今4300~4000年,面积达280万平方米。这座城址中部,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宫城内有多处大型夯土建筑基础和建筑材料。城内有大型墓葬,随葬品有陶鼓、玉钺、龙盘等礼器,还有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如图)。
(3)相传,“上古之世”中国大地上出现许多了国家及国王。结合材料三、四,列举传说中有哪些“国王”?这些“国王”身上共同品质是什么?
(4)结合材料三、四,你认为材料三中的传说可信吗?为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你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什么感悟?
5.(2022秋·河北邢台·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下是我国先民在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1)图一是袁隆平和他培育的杂交农作物,图二是半坡居民主要种植的耐旱的农作物.请分别写出图一、图二、图三所示的农作物名称。
材料二:图四是距今约7000年浙江余姚一处遗址的建筑复原图;图五是距今约6000年陕西西安东部一处遗址的圆形房屋复原图.
(2)请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