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实验二_sdspage凝胶电泳.pptx
文件大小:2.88 M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6-05
总字数:约9.87千字
文档摘要

实验二

SDS凝胶电泳

SDS凝胶电泳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注意事项

SDS的优点

SDS的缺点

实验常见问题及处理

小技巧

●源起

●基本原理●分类

●分离范围

实验原理

●1969年由Weber和Osborn进一步完善。

他们发现样品介质和丙烯酰胺凝胶中加入离子去污剂(SDS)以后,蛋白质亚基的电泳迁移率主要取决于亚基分子量的大小,电荷因素可以忽视.

源起

●1967年由Shapiro建立。

丙烯酰胺

共聚合聚丙烯酰胺

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

过硫酸胺(AP)

激活作用

四甲基乙二胺(TEMED

激活作用

基本原理之一

●阴离子去污剂SDS破坏蛋白质分子之间及与其它物质分子之间的非共价键,使蛋白质变性而改变其原有的构象,并同蛋白质分子充分结合形成带负电荷的蛋白质-SDS复合物。

●强还原剂巯基乙醇打开蛋白质分子内的二硫键使这种结合更加充分。

●结合了SDS的蛋白质在水溶液中的形状类似于长椭圆棒,不同的蛋白质-SDS复合物其椭圆棒的短轴长度恒定,而长轴的长度则与蛋白质分子量的大小成正比。

●这样的蛋白质-SDS复合物在电场作用下,其迁移率便不再受蛋白质原有的净电荷及形状等因素的

影响,而主要取决于其分子量大小这一因素。根

据这一特点,就可以将各蛋白组分按分子量大小

分开。

基本原理之二

分类

PAGE根据其有无浓缩效应,分为连

续系统和不连续系统两大类.

连续系统电泳体系中,缓冲液pH值及凝胶浓度相同,带电颗粒在电场作用下,主要靠电荷和分子筛效应。

●不连续系统中由于缓冲液离子成分,pH,凝胶浓度及电位梯度的不连续性,带电颗粒在电场中泳动不仅有电荷效应,分子筛效应,还具有浓缩效应,因而其分离条带清晰度及分辨率均较前者佳。

不连续系统

浓缩胶

●浓缩胶的作用是有堆积作用,凝胶浓度较小,孔径较大,把较稀的样品加在浓缩胶上,经过大孔径凝胶的迁移作用而被浓缩至一个狭窄的区带。

分离胶

●孔径较小,通过选择合适的凝胶浓度,可以

使样品很好的分离.

凝胶由两种不同的凝胶层组成。上层为浓缩胶,下层为分

离胶。在上下电泳槽内充以Tris-甘氨酸缓冲液(pH8.3),

这样便形成了凝胶孔径和缓冲液pH值的不连续性。在浓

缩胶中HCI几乎全部解离为Cl-,但只有极少部分甘氨酸解离为H?NCH?CO0。蛋白质的等电点一般在pH5左右,在此条件下其解离度在HCI和甘氨酸之间。当电泳系统通电后,这3种离子同向阳极移动。其有效泳动率依次为Cl-蛋白质H?NCH?COO-,故C1-称为快离子,而

HNCHCOO-称为慢离子。

浓缩效应之一

??

浓缩效应之二

倍。

电泳开始后,快离子在前,在它后面形成离子浓度

低的区域即低电导区。电导与电压梯度成反比,所以低电导区有较高的电压梯度。这种高电压梯度使蛋白质和慢离子在快离子后面加速移动。在快离子和慢离子之间形成一个稳定而不断向阳极移动的界面。由于蛋白质的有效移动率恰好介于快慢离子之间,因此蛋白质离子就集聚在快慢离子之间被浓缩成一条狭窄带。这种浓缩效应可使蛋白质浓缩数百

电荷效应之一

样品进入分离胶后,慢离子甘氨酸全部解

离为负离子,泳动速率加快,很快超过蛋白质,高电压梯度随即消失。此时蛋白质在均一的外加电场下泳动,但由于蛋白质分子所带的有效电荷不同,使得各种蛋白质的泳动速率不同而形成一条条区带。

与SDS结合的蛋白质的构型也发生变化,在

水溶液中SDS-蛋白质复合物都具有相似的形状,使得SDS电泳的泳动率不再受蛋白质原有电荷与形状的影响。因此,各种SDS-蛋白质复合物在电泳中不同的泳动率只反映了蛋白质分子量的不同。

电荷效应之二

在SDS电泳中,由于SDS这种阴离

子表面活性剂以一定比例和蛋白质结合成复合物,使蛋白质分子带负电荷,这种负电荷远远超过了蛋白质分子原有的电荷差别,从而降低或消除了蛋白质天然电荷的差别;此外,由多亚基组成的蛋白质和SDS结合后都解离成亚单位,这是因为SDS破坏了蛋白质氢键、疏水键等非共价键。

电荷效应之三

分离范围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有效分离范围取决于用于灌胶的聚

丙烯酰胺的浓度和交联度。在没有交联剂的情况下聚合的丙烯酰胺形成毫无价值的粘稠溶液,而经双丙烯酰胺交联后凝胶的刚性和抗张强度都有所增加,并形成SDS-蛋白质复合物必须通过的小孔。这些小孔的孔径随“双丙烯酰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