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投资是为了获取利益而投放资金的经济行为,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是投资决策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常规工作,是保证建设项目以最小的投资换取最佳经济效果的科学方法,有利于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投资的概念和特点
投资是指特定经济主体为了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获得收益或使货币增值,在一定时机向一定领域的标的物投放足够数额的资金或实物等价物的经济行为。从企业角度看,投资就是企业为了获取利益而向另一特定对象投放资金的经济行为。
投资具有如下特点:(1)目的性。投资是一种有目的的经济行为,是现在支出一定价值的经济活动。从静态角度看,投资是现在支出一定数量的资金;从动态角度看,投资则是为了获得未来收益而采取的经济行为。(2)时间性。投资具有时间性,即投入的价值是现在的,获得的价值是将来的,期间的过程越长,未来获得收益的不确定性越大,风险越大。(3)收益性。投资的目的在于获取收益。投资活动以牺牲现在价值为手段,以获取未来价值为目标,只有未来价值超过现在价值,投资方才能获得收益。(4)风险性。现在投入的价值和成本是确定的,而未来获得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这种收益的不确定性,即为投资的风险。
2当前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1投资论证和决策审批程序不够完善
在实际开展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过程中,由于决策审批程序和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缺乏投资监督体系的有效监督制衡,出于项目推动者的利益,在企业内部往往领导层在项目决策前已有一定的投资意向,而处于执行层或者操作层的工作人员只能服从“指令”,导致可行性研究分析流于形式,仅仅是为了完成投资审批必要的程序;或者外部聘请第三方咨询机构开展可行性研究工作,也同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业主方的影响,不能完全做到客观、科学和独立地分析和判断。
2.2以先入为主的思维模式开展可行性分析
投资思维模式使许多投资项目在开展可行性分析时就存在决策程序上的先天性不足。在投资项目前期阶段,一般遵循先立项再论证、评估的程序,项目立项通过即表示认可项目推动的必要性,导致可行性研究过程中以项目可行为先导,工作人员尽可能搜集使项目可行的资料,分析所需的资料成为项目可行的有力论据,导致可行性研究流于形式,对市场前景的判断不够客观、科学,对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的效益性和对地方经济的积极影响的预测过于乐观,而忽略了市场竞争、产品寿命周期、所在地资源条件、交通运输能力等因素可能带来的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现实中许多可行性评价非常好的投资项目建成后却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收益和效果,其结果可见一斑。
2.3评估分析指标存在一定时滞性
时滞指的是项目从开始实施,一直到竣工投产所需要的时间。在进行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时滞一般会在以下几个情况中产生:一是融资时滞,在融资时产生的时滞主要是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与银行和金融机构签订合同时产生的时间,由于企业的投资需要逐步进行,因此企业融资也应是分几次流入账户。而且,企业要根据自身业务经营的情况,对资金成本进行筹划,并根据项目的进度,完成几次贷款,最终得到所有资金。二是投资时滞,投资时滞指的是项目在刚开始建设到竣工投产之间的时间,在资金投入时,要对项目进度进行分析,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资金的投入具有不连续性和不规则性等特征。三是现金流入和流出产生的时滞。现金流量的流入和支出环节,也会产生时滞,主要是现金投入项目到产生收益之间的时间。如果现金的流入和流出都发生在末期,那么在对现金流量现值计算的环节就会缺乏可操作性。
2.4计算指标采用的假设性前提条件不够科学
(1)投资和现金流量假设。在投资可行性研究中,以假定投资都是在期初投入的,经营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都发生在期末。这种假定从便于计算有关指标的角度看是可行的,但从投资人投资管理和项目营运规律看,投资人不可能将其融资所得的全部资金在期初一次性地投入建设项目,再加上出于对融资成本的考虑,许多投资人会根据项目进程进行合理的融资筹划。经营期现金流入和流出也不可能同时发生在期末,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时滞性,其时滞的量度与项目所涉及的产品特征有关。(2)产品寿命期和产销量假设。长期投资决策虽然也考虑投资项目的经济寿命期,但更多的考虑其自然寿命期,并假定在寿命期内产销平衡,预期收入是可以实现的。由于投资项目建成后产品的生命周期有限,使得产品的市场价值只在一定时期内有效,投资时产品的有效寿命程度决定了项目经济寿命的长短和寿命期内预期产销量能否实现。
2.5决策因素的权变性导致不确定性加大
在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过程中,应该结合相关政策和法律进行分析论证,但是相关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优惠政策等都是处在不断调整、完善和动态变化中的,各类客观因素都在变动,导致现行分析评估产生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净现值不能进行合理评估,项目可行性评估分析的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