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学习目的
掌握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的遗传方式和预防措施,为提高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水平提供理论基础。
学习要点
遗传性共济失调和腓骨肌萎缩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常见类型、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目
录;第一节概述;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定义
由于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染色体、基因和线粒体)在数量、结构或功能上发生改变所致的,主要累及神经系统的遗传病,是人类遗传性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遗传性疾病中80%累及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特征
具有种类多、发病率低、家族性和终生性特征。
;第二节遗传性共济失调;诊断
诊断依据:一是缓慢发生(少数是急性发作或间歇发生)和进行性的对称性共济失调,合并不同的神经系统及神经系统以外的症状,这些往往是诊断不同类型疾病的主要依据;二是遗传家族史。
诊断顺序:首先确定患者的主要特征是共济失调并收集家族史资料,其次排除非遗传性病因,并检测有无特定的生化异常,最后做基因学检测。;FRDA的诊断
①青少年期起病,进展缓慢。
②下肢有明显的共济失调症状和体征,伴有膝、踝反射消失;Babinski征阳性和深感觉障碍。
③常有骨骼畸形(弓形足、脊柱侧弯或后凸)、心脏病变,部分伴有糖尿病,可有白内障、蓝巩膜、听力下降。;④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异常改变,血脂升高或糖耐量试验异常,肌电图示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减慢,CT或MRI示脊髓变细。
⑤应与遗传性痉挛性共济失调及各种不典型FRDA相鉴别。
⑥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可有阳性家族史。
⑦基因诊断,检测9q13-21.1内CAA重复扩增突变有助于确诊。;CA的诊断
①起病较迟,多在30~60岁起病,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族史。
②进行性加重的共济失调,醉酒样步态,部分伴有吞咽困难、言语障碍、情绪不稳等。
③双下肢无力,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或减退,可有病理反射阳性。
④无心脏异常及弓形足,骨骼影像学检查正常。
⑤排除其他类型共济失调及脑瘫、运动神经元疾病、癌性小脑共济失调。;SCA的诊断
①发病年龄较晚,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族史。
②缓慢进???并加重的共济失调,可伴有构音障碍、锥体束征等。
③MRI检查示小脑、脑干萎缩。
④排除其他累及小脑和脑干变性的疾病。;中西医治疗
本病在中医学中属“痿证”“痿蹙”“颤证”等范畴,基本病机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根据辨证可分别予以镇肝熄风汤、导痰汤、人参养荣汤、龟鹿二仙膏、地黄饮子等。
西医药物治疗可选用左旋多巴缓解强直等锥体外系症状,毒扁豆碱或胞二磷胆碱促进乙酰胆碱合成或增强乙酰胆碱作用,氯苯胺丁酸减轻痉挛,金刚烷胺改善共济失调。;第三节腓骨肌萎缩症;诊断要点
①儿童期或青春期出现缓慢进行性对称性双下肢无力。
②“鹤腿”、垂足、弓形足,可有脊柱侧弯,伴感觉障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③常有家族遗传病史。
④周围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减慢,神经活检可见“洋葱头”样改变(1型)或轴索变性(2型)及神经源性肌萎缩。
⑤基因检测CMT1A型基因重复及相应基因点突变。;CMT1型诊断
①在10岁以内发病,慢性进展性病程,严重程度不同,周围神经对称性进行性变性导致肢体远端肌无力和肌萎缩,自足和下肢开始,CMT1出现内翻马蹄足和爪形足畸形,数月至数年波及手肌和前臂肌,伴或不伴感觉缺失,常伴脊柱侧弯、垂足,呈跨阈步态,病程缓慢,病程长时期稳定,部分病人虽有基因突变,但不出现肌无力和肌萎缩,仅有弓形足或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甚至无临床症状。;②检查可见小腿和大腿下1/3肌萎缩,形似鹤腿或倒立的香槟酒瓶状,手肌萎缩变成爪形状,可波及前臂肌,受累肢体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深浅感觉减退呈手套、袜子样分布,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营养障碍,约50%病例可触及神经变粗,脑神经通常不受累。
③正中神经运动NCV减慢为38m/s以下,CSF蛋白正常或轻度增高,肌活检可见神经源性肌萎缩,神经活检显示周围神经脱髓鞘和Schwann细胞增生形成洋葱头样结构。;CMT2型诊断
①发病晚,成年开始出现肌萎缩,症状及出现部位与CMT1型相似,程度较轻。
②正中神经运动NCV正常或接近正常,CSF蛋白正常或轻度增高,神经活检主要为轴突变性。;治疗
①西医治疗:本病目前西医尚无特殊治疗,主要是对症和支持疗法,垂足和足畸形可作矫形手术或穿矫形鞋。药物治疗可用维生素类促进病变神经功能改善。神经肌肉营养药物有一定帮助。注意保暖,勿过度劳累。
②中医药治疗:针灸、推拿等可增强肌肉伸缩功能。临床多以通行气血,濡养筋脉。取穴常以手阳明、足阳明经穴及夹脊穴为主,如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髀关、伏兔、足三里、三阴交及颈、腰夹脊等。;;谢谢观看